网站首页
时政
综合
生活
关注
民生
健康
法制
网络中国节
文化
视野
聚焦安全
专家解读
辟谣
求助
视野1
观点
旅游
地方新闻
大岭融媒
周末
公益
手机站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0457-2735849
首页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列表
19
2021-01
近年来,翠岗管护区积极探索“老基地新产业、老公司新特色、老平台新模式”的发展新思路,成功把山婆婆公司的产品变成市场“抢手货”,职工小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生态饭吃得香喷喷 □文/摄 本报记者 窦宪彬 刘慧锋
“这些都是纯野生、纯绿色的黄芪、婆婆丁、金莲花,用这些原生态产品做出来的茶,好滋味儿!” “色泽浓郁,甘甜润喉,还有悠长的花香和果香,是杯好茶。” 在新林林业局翠岗管护区山婆婆山产品有限公司,小鹤正在直播带货,介绍茶品“心花怒放”“君子好逑”的文化内涵、纯手工制作工艺以及纯野生、纯绿色黄芪、婆婆丁、金莲花的营养价值。 小鹤名叫薛昀鹤,
05
2021-01
走起!直播间里卖山货 □本报记者 温雅洁
陈睿昕在淘宝直播间推介大兴安岭的山产品。 本报记者 冯剑飞摄“直播间的家人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我们大兴安岭的特色山产品蓝莓系列,纯正野生的大兴安岭蓝莓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据测定,除含有含量极高的花青素外,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防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等保健作用。”11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进新林林业局新林林场的淘宝直
31
2020-12
勤劳催生“希望林” ——大乌苏镇建设沙棘采穗圃纪实 □徐晶 本报记者 窦宪彬 鄢然
深冬时节,在国道京漠线2189公里附近,一片占地60余亩的沙棘果树林惹人注目,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沙棘采穗圃”。 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让这片沙棘果树林的枝叶早已退去,但当地人仍亲切地称之为“希望之林”,因为这里凝聚着大乌苏镇所有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汗水,寄托了大乌苏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木材停伐后,大乌苏镇党委积极响应新林区号召,发展特
30
2020-12
这里有城市人向往的生活 ——呼中“云夕森林风光养心谷”见闻 □冯宏伟 本报记者 窦宪彬 刘慧锋
密林环绕的道路旁,有着超大落地窗的两层木屋静静矗立。湛蓝的天空、连绵的山峰,印在木屋前的湖面上,就像一幅画。 你能想象,如此“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只是呼中区一个小山村里的日常吗? 这是一间名叫“云夕森林风光养心谷”的民宿。打造它的人,是一位来自大连的客商。因为一次随心的旅行,他爱上了“野味十足”的呼中,并在这里投资建设了这样一家民宿。
28
2020-12
黑山村:种植反季蔬菜让冬闲变农忙
本报讯(韩莹 通讯员王景阳)12月的漠河,最低温度已经突破零下40度,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虽然天气寒冷,但西林吉镇黑山村的温室大棚内生机盎然,成熟的小白菜、水萝卜菜、香菜等已成为农贸市场上最热销的农产品。 作为漠河市的菜篮子基地,10月中旬, 黑山村温室大棚里的西红柿、西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销售一空后,村“两委”立即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蔬菜种植
24
2020-12
冯宏杰:困难不足畏惧 奋斗改写人生 □本报记者 刘慧峰
生活有苦有甜,有失败也有成功。面对挫折与失败,她没有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而是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勇敢地面对困难,追寻自己的幸福生活,她就是冯宏杰,一位敢于直面困境生活,追求幸福小康的“女汉子”。 冯宏杰本是呼中区宏伟镇的一名普通营林工人,90年代初靠着每个月仅有的一百多元工资维持生活。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年轻的冯宏杰并不觉得那时的日子多难
22
2020-12
做根艺 开民宿 建展馆 林业职工绿色转型演绎别样精彩 □本报记者 窦宪彬 温雅洁
在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职工的眼里,被大家亲切称作“大庆”的刘永庆是个能人,更是个大忙人。他每天在施工现场、老树根根艺工作室、华罗庚林业情怀纪念馆之间穿梭忙碌,总有着忙不完的事,更有着使不完的劲儿。隆冬时节,记者在塔源林场见到他时,他正在找人设计纪念馆的图纸。说起这些年的创业经历,这个憨厚朴实的林区汉子有着一肚子的话要说。 2014年,大兴安
18
2020-12
面对木材停伐的困境,韩家园林业局把林下产业作为发展突破口,在青山绿水间打造“美丽经济”,释放生态红利,举全局之力打造—— 践行“两山”理念的家园样板 □本报记者 李金江 李春淼
青山遮不住,别有小洞天。绿鑫源山庄距离韩家园林业局局址13公里,紧邻韩红公路。这里背山面水。春季,处处绿意盎然,漫步于风车、灯笼廊道,好不惬意;夏季,各种花卉苗木,姹紫嫣红;秋季,李子、蓝靛果忍冬、樱桃、沙棘的果实挂满枝头,成群的白鹅在水中嬉戏,“溜达鸡”在林间觅食;冬季,造型精美的木质别墅、洁白的蒙古包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16
2020-12
种地税费全免,还有各种补贴和资金技术扶持——政府领着奔小康,咱农民赶上了好时代! □本报通讯员 牟璐 本报记者 朱景荣 李金江 李春淼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汉族村陶国英家,他家正忙着抢收大豆,收割、运输、存储。忙,确实是忙,但丰收的喜悦冲淡了一家人的疲劳。 59岁的陶国英,今年播种大豆、小麦近600亩,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种田大户。记者在他家看到,院子周边靠墙停放着播种的、犁地的、翻地的、运输的等各种农机具,近200平方米的彩钢库房已基本腾空,脱粒后的大豆就
15
2020-12
养鸡叩开致富门 小康路上向前奔 □本报记者 窦宪彬 刘慧锋
“咯咯咯……”清脆的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位于新林区碧洲镇六支线管护区的林地养殖场内鸡群涌动。 活泼可爱的小鸡争相抢食,上千只肥壮的鸡在树下结伴而行、在山林间觅食,无比安逸。 “今年我们家养了2500只鸡,现在卖的差不多了。”养殖户孝建伟乐盈盈地表示,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订单。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2016年,管护站贫困职工孝建伟在镇(场)的支持
10
2020-12
如今我们脱贫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这样的“巧钱”—— 好日子说来就来了 □本报通讯员 牟璐 本报记者 李佳宁 李春淼
“马大姐给咱送钱来了!”塔河县十八站乡奋斗村村民、脱贫户钱立清夫妇喜笑颜开,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原来,今年5月初,他家免费领到了2000颗南瓜苗,种在了菜园子里,老钱两口子辛勤侍弄,有机南瓜长势喜人。没想到4个月后,马大姐带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来收购南瓜,还现场给钱,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让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钱立清夫妇口中的马大姐
08
2020-12
群雁高飞头雁领 ——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驻村工作队真心为民小记 □本报记者 朱景荣 李金江
在驻村工作队的窗台上或者门口,时常摆放着村民送来的茄子和辣椒等蔬菜,村民大多是放下菜就走,连门都不进。 用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兰军的话说,这不仅是菜,更是沉甸甸的信任,这份情谊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这就是以心换心。工作队真心为村民办事,老百姓才把他们当亲人。”瓦干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康秀花这样说。 工作队自入驻以来,
08
2020-12
持续投入 联动帮扶 呼玛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本报讯(高哲庸)呼玛县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入侵的同时,坚定必胜信心,找准工作重心精准发力,在实现7个贫困村有序脱贫出列的基础上,稳定巩固脱贫成果不反弹,力争在大疫之年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持续投入扩大产业扶贫效益。这个县在2016年13项帮扶措施的基础上,新增农业废弃物回收、大豆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合作社带动措施和设立体育彩票站4项扶贫
30
2020-11
村里来了“小冯”书记 □宫蕾
不知不觉呼玛县兴华乡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冯笑驻村已经两个月了。他从提出驻村申请到去省委党校培训再到呼玛县兴华乡新民村任职,创造了两个第一:黑河学院建校以来第一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我区第一次接收省委组织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为此,冯笑时刻以组织上的信任、学校领导的嘱托、亲朋的支持鼓励、百姓的期盼作为每天工作的动力源泉,“只争朝夕,不负
24
2020-11
种地赚钱养牛 养牛赚钱养鱼 这个农民能“折腾” □本报记者 常龙
一栋200平方米的钢结构农机大棚,院子里还停放着一辆轻型载货汽车,无论在谁看来,这就是一户家境殷实的庄户人家。 迎着岭上的寒风,日前,记者乘车来到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村民王红利正在鱼塘下网,活蹦乱跳的鲫鱼、鲤鱼在刚打上来的网里不时跃起,王红利告诉记者:“趁新鲜,马上就把这些鱼送城里卖了。鱼吃的就是新鲜,不新鲜的鱼谁会买啊。” 不远处哞哞
17
2020-11
“豆芽账”里的脱贫故事 ——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小记(下) □本报记者 邵芳 冯剑飞
北红村现有住户152户,常住人口522人,建档立卡户49户94人,低保户62户107人,大多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偏低,在做好政策兜底的同时,如何激发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来,成了扶贫工作的一大难题。 产业项目看决心 要发展,没有扶贫项目不行。北红村驻村工作队坚持产业兴村,多轮驱动促发展,让扶贫项目落地生根。 驻
16
2020-11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本报记者 朱景荣 李佳宁
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十八站林业局广大干部职工站在全面转型全方位转型、促进林业局全面振兴的历史节点,耕耘不辍、奋斗不止、求变图强。他们既是新事业的设计者、也是新生活的创造者、更是新希望的开拓者,他们交出的一份份实干担当的优异答卷,源于根植他们心底的共同心声—— 伴随着机器阵阵的轰鸣声,记者走进大兴安岭驿晟工贸有限责任公
13
2020-11
“豆芽账”里的脱贫故事 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小记(上) □本报记者 邵芳 冯剑飞
昔日“大草甸子”村,今日别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民族村。 昔日无人问津的贫困村,今日小有名气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走在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的大街上,悠云淡淡、篱落疏疏,原始的木刻楞房静卧在黑龙江畔,村民和游客悠然信步,处处透着“安其居、乐其俗”的恬静。 刚走进北红村,记者偶遇来自武汉的游客小魏,他们一行3人提前做足了功课,自驾到大兴安岭旅游
10
2020-11
心中有梦 致富有路 建档立卡户创业当老板的精彩“逆袭”□本报记者 常龙
挂起红灯笼,支起大锅灶,穿上花棉袄,东北乡村地道的农家饭在漠河市北红村“熬”得浓郁,北红村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不少自驾游客在此住店,品尝绿色食品,赏原生态风景,感受人间“世外桃源”。 一条马路两侧村舍相连,一眼望到尽头的村落静谧古朴。天刚刚透亮,北红村东北民俗主题宾馆的主人李桂英就已经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窗明几净,标准间整洁
10
2020-11
扶贫路上的“税务蓝”——记加区税务局扶贫工作小组组员易保光 □李胜敏
“我家现在有25头牛了!年初到现在我卖了3头牛,收入4万多元,到秋天看看还能再卖几头。除去还今年的5万元贷款,预计还能剩下不少!”家住加格达奇区白桦乡东山村的脱贫户王玉田正在热情地向税务老大哥“汇报”自己的脱贫成绩。 近期,王玉田的帮扶人加格达奇区税务局扶贫工作小组组员易保光来到了他家,向他了解了近期养殖情况和生活情况,询问疫情期间是否有
1
2
3
4
下一页
1/4
大兴安岭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16-2021 Inc.
黑ICP备06004987号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7-2735849 举报邮箱:dxalrbswzb@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客服热线
0457-2735849
官方微信
微信号:
大兴安岭日报社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