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综合
生活
关注
民生
健康
法制
网络中国节
文化
视野
聚焦安全
专家解读
辟谣
求助
视野1
观点
旅游
地方新闻
大岭融媒
周末
公益
手机站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0457-2735849
首页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列表
01
2021-04
调整结构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呼玛县着力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准确把
25
2021-02
强乡带村 靶向发力 塔河县党建引领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本报讯(于海霞)塔河县聚力攻坚,坚决补齐短板弱项,以党建引领脱贫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头雁”领航筑起脱贫“脊梁”。这个县拧紧脱贫攻坚责任链条,形成县委书记负总责、乡党委书记亲自抓、班子成员驻点抓的责任体系。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深入走访,实地摸排“重点户”和“兜底户”,切实做到抓细抓实抓好项目到村、资金到户、措施到
04
2021-02
90后带货 小屏经济“花式”脱贫奔小康 □本报记者 窦宪彬 鄢然
“这就是我们呼中的黑木耳,特别厚,泡发后焯水就能吃了。”30岁的李霞对着镜头非常随意地聊起了家常,而镜头的另一端,是她在抖音APP上积累的6万多“粉丝”,这条记录她普通日常的视频发布后,短短几天就累积播放约10万次。 2017年开始,李霞注册了火山小视频、抖音平台账号,并发布记录日常生活的小视频,渐渐拥有几万“粉丝”。大量的“粉丝”不仅被她的生活日
02
2021-02
人人学起来 户户富起来 村村美起来 塔河县提升驻村帮扶力度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于海霞)塔河县全面提升驻村帮扶力度,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形势,摸排掌握村情、民情,采取有效措施,做实做细脱贫攻坚工作。 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形势,当好“领头雁”,激活“雁阵效应”,指导村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相关制度,并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佩戴党徽亮身份、支部书记讲党课、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党日活动。驻村
19
2021-01
近年来,翠岗管护区积极探索“老基地新产业、老公司新特色、老平台新模式”的发展新思路,成功把山婆婆公司的产品变成市场“抢手货”,职工小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生态饭吃得香喷喷 □文/摄 本报记者 窦宪彬 刘慧锋
“这些都是纯野生、纯绿色的黄芪、婆婆丁、金莲花,用这些原生态产品做出来的茶,好滋味儿!” “色泽浓郁,甘甜润喉,还有悠长的花香和果香,是杯好茶。” 在新林林业局翠岗管护区山婆婆山产品有限公司,小鹤正在直播带货,介绍茶品“心花怒放”“君子好逑”的文化内涵、纯手工制作工艺以及纯野生、纯绿色黄芪、婆婆丁、金莲花的营养价值。 小鹤名叫薛昀鹤,
05
2021-01
走起!直播间里卖山货 □本报记者 温雅洁
陈睿昕在淘宝直播间推介大兴安岭的山产品。 本报记者 冯剑飞摄“直播间的家人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我们大兴安岭的特色山产品蓝莓系列,纯正野生的大兴安岭蓝莓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据测定,除含有含量极高的花青素外,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防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等保健作用。”11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进新林林业局新林林场的淘宝直
31
2020-12
勤劳催生“希望林” ——大乌苏镇建设沙棘采穗圃纪实 □徐晶 本报记者 窦宪彬 鄢然
深冬时节,在国道京漠线2189公里附近,一片占地60余亩的沙棘果树林惹人注目,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沙棘采穗圃”。 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让这片沙棘果树林的枝叶早已退去,但当地人仍亲切地称之为“希望之林”,因为这里凝聚着大乌苏镇所有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汗水,寄托了大乌苏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木材停伐后,大乌苏镇党委积极响应新林区号召,发展特
30
2020-12
这里有城市人向往的生活 ——呼中“云夕森林风光养心谷”见闻 □冯宏伟 本报记者 窦宪彬 刘慧锋
密林环绕的道路旁,有着超大落地窗的两层木屋静静矗立。湛蓝的天空、连绵的山峰,印在木屋前的湖面上,就像一幅画。 你能想象,如此“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只是呼中区一个小山村里的日常吗? 这是一间名叫“云夕森林风光养心谷”的民宿。打造它的人,是一位来自大连的客商。因为一次随心的旅行,他爱上了“野味十足”的呼中,并在这里投资建设了这样一家民宿。
28
2020-12
黑山村:种植反季蔬菜让冬闲变农忙
本报讯(韩莹 通讯员王景阳)12月的漠河,最低温度已经突破零下40度,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虽然天气寒冷,但西林吉镇黑山村的温室大棚内生机盎然,成熟的小白菜、水萝卜菜、香菜等已成为农贸市场上最热销的农产品。 作为漠河市的菜篮子基地,10月中旬, 黑山村温室大棚里的西红柿、西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销售一空后,村“两委”立即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蔬菜种植
24
2020-12
冯宏杰:困难不足畏惧 奋斗改写人生 □本报记者 刘慧峰
生活有苦有甜,有失败也有成功。面对挫折与失败,她没有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而是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勇敢地面对困难,追寻自己的幸福生活,她就是冯宏杰,一位敢于直面困境生活,追求幸福小康的“女汉子”。 冯宏杰本是呼中区宏伟镇的一名普通营林工人,90年代初靠着每个月仅有的一百多元工资维持生活。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年轻的冯宏杰并不觉得那时的日子多难
22
2020-12
做根艺 开民宿 建展馆 林业职工绿色转型演绎别样精彩 □本报记者 窦宪彬 温雅洁
在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职工的眼里,被大家亲切称作“大庆”的刘永庆是个能人,更是个大忙人。他每天在施工现场、老树根根艺工作室、华罗庚林业情怀纪念馆之间穿梭忙碌,总有着忙不完的事,更有着使不完的劲儿。隆冬时节,记者在塔源林场见到他时,他正在找人设计纪念馆的图纸。说起这些年的创业经历,这个憨厚朴实的林区汉子有着一肚子的话要说。 2014年,大兴安
18
2020-12
面对木材停伐的困境,韩家园林业局把林下产业作为发展突破口,在青山绿水间打造“美丽经济”,释放生态红利,举全局之力打造—— 践行“两山”理念的家园样板 □本报记者 李金江 李春淼
青山遮不住,别有小洞天。绿鑫源山庄距离韩家园林业局局址13公里,紧邻韩红公路。这里背山面水。春季,处处绿意盎然,漫步于风车、灯笼廊道,好不惬意;夏季,各种花卉苗木,姹紫嫣红;秋季,李子、蓝靛果忍冬、樱桃、沙棘的果实挂满枝头,成群的白鹅在水中嬉戏,“溜达鸡”在林间觅食;冬季,造型精美的木质别墅、洁白的蒙古包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16
2020-12
种地税费全免,还有各种补贴和资金技术扶持——政府领着奔小康,咱农民赶上了好时代! □本报通讯员 牟璐 本报记者 朱景荣 李金江 李春淼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汉族村陶国英家,他家正忙着抢收大豆,收割、运输、存储。忙,确实是忙,但丰收的喜悦冲淡了一家人的疲劳。 59岁的陶国英,今年播种大豆、小麦近600亩,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种田大户。记者在他家看到,院子周边靠墙停放着播种的、犁地的、翻地的、运输的等各种农机具,近200平方米的彩钢库房已基本腾空,脱粒后的大豆就
15
2020-12
养鸡叩开致富门 小康路上向前奔 □本报记者 窦宪彬 刘慧锋
“咯咯咯……”清脆的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位于新林区碧洲镇六支线管护区的林地养殖场内鸡群涌动。 活泼可爱的小鸡争相抢食,上千只肥壮的鸡在树下结伴而行、在山林间觅食,无比安逸。 “今年我们家养了2500只鸡,现在卖的差不多了。”养殖户孝建伟乐盈盈地表示,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订单。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2016年,管护站贫困职工孝建伟在镇(场)的支持
10
2020-12
如今我们脱贫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这样的“巧钱”—— 好日子说来就来了 □本报通讯员 牟璐 本报记者 李佳宁 李春淼
“马大姐给咱送钱来了!”塔河县十八站乡奋斗村村民、脱贫户钱立清夫妇喜笑颜开,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原来,今年5月初,他家免费领到了2000颗南瓜苗,种在了菜园子里,老钱两口子辛勤侍弄,有机南瓜长势喜人。没想到4个月后,马大姐带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来收购南瓜,还现场给钱,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让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钱立清夫妇口中的马大姐
08
2020-12
群雁高飞头雁领 ——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驻村工作队真心为民小记 □本报记者 朱景荣 李金江
在驻村工作队的窗台上或者门口,时常摆放着村民送来的茄子和辣椒等蔬菜,村民大多是放下菜就走,连门都不进。 用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兰军的话说,这不仅是菜,更是沉甸甸的信任,这份情谊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这就是以心换心。工作队真心为村民办事,老百姓才把他们当亲人。”瓦干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康秀花这样说。 工作队自入驻以来,
08
2020-12
持续投入 联动帮扶 呼玛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本报讯(高哲庸)呼玛县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入侵的同时,坚定必胜信心,找准工作重心精准发力,在实现7个贫困村有序脱贫出列的基础上,稳定巩固脱贫成果不反弹,力争在大疫之年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持续投入扩大产业扶贫效益。这个县在2016年13项帮扶措施的基础上,新增农业废弃物回收、大豆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合作社带动措施和设立体育彩票站4项扶贫
30
2020-11
村里来了“小冯”书记 □宫蕾
不知不觉呼玛县兴华乡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冯笑驻村已经两个月了。他从提出驻村申请到去省委党校培训再到呼玛县兴华乡新民村任职,创造了两个第一:黑河学院建校以来第一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我区第一次接收省委组织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为此,冯笑时刻以组织上的信任、学校领导的嘱托、亲朋的支持鼓励、百姓的期盼作为每天工作的动力源泉,“只争朝夕,不负
24
2020-11
种地赚钱养牛 养牛赚钱养鱼 这个农民能“折腾” □本报记者 常龙
一栋200平方米的钢结构农机大棚,院子里还停放着一辆轻型载货汽车,无论在谁看来,这就是一户家境殷实的庄户人家。 迎着岭上的寒风,日前,记者乘车来到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村民王红利正在鱼塘下网,活蹦乱跳的鲫鱼、鲤鱼在刚打上来的网里不时跃起,王红利告诉记者:“趁新鲜,马上就把这些鱼送城里卖了。鱼吃的就是新鲜,不新鲜的鱼谁会买啊。” 不远处哞哞
17
2020-11
“豆芽账”里的脱贫故事 ——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小记(下) □本报记者 邵芳 冯剑飞
北红村现有住户152户,常住人口522人,建档立卡户49户94人,低保户62户107人,大多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偏低,在做好政策兜底的同时,如何激发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来,成了扶贫工作的一大难题。 产业项目看决心 要发展,没有扶贫项目不行。北红村驻村工作队坚持产业兴村,多轮驱动促发展,让扶贫项目落地生根。 驻
1
2
3
4
下一页
1/4
大兴安岭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16-2022 Inc.
黑ICP备06004987号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址:www.12377.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7-2735849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网站地图
客服热线
0457-2735849
官方微信
微信号:
大兴安岭日报社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