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综合
生活
关注
民生
健康
法制
网络中国节
文化
视野
聚焦安全
专家解读
辟谣
求助
视野1
观点
旅游
地方新闻
大岭融媒
周末
公益
手机站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0457-2735849
首页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列表
13
2020-11
“豆芽账”里的脱贫故事 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小记(上) □本报记者 邵芳 冯剑飞
昔日“大草甸子”村,今日别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民族村。 昔日无人问津的贫困村,今日小有名气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走在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的大街上,悠云淡淡、篱落疏疏,原始的木刻楞房静卧在黑龙江畔,村民和游客悠然信步,处处透着“安其居、乐其俗”的恬静。 刚走进北红村,记者偶遇来自武汉的游客小魏,他们一行3人提前做足了功课,自驾到大兴安岭旅游
10
2020-11
心中有梦 致富有路 建档立卡户创业当老板的精彩“逆袭”□本报记者 常龙
挂起红灯笼,支起大锅灶,穿上花棉袄,东北乡村地道的农家饭在漠河市北红村“熬”得浓郁,北红村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不少自驾游客在此住店,品尝绿色食品,赏原生态风景,感受人间“世外桃源”。 一条马路两侧村舍相连,一眼望到尽头的村落静谧古朴。天刚刚透亮,北红村东北民俗主题宾馆的主人李桂英就已经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窗明几净,标准间整洁
10
2020-11
扶贫路上的“税务蓝”——记加区税务局扶贫工作小组组员易保光 □李胜敏
“我家现在有25头牛了!年初到现在我卖了3头牛,收入4万多元,到秋天看看还能再卖几头。除去还今年的5万元贷款,预计还能剩下不少!”家住加格达奇区白桦乡东山村的脱贫户王玉田正在热情地向税务老大哥“汇报”自己的脱贫成绩。 近期,王玉田的帮扶人加格达奇区税务局扶贫工作小组组员易保光来到了他家,向他了解了近期养殖情况和生活情况,询问疫情期间是否有
10
2020-11
打好组合拳 决胜攻坚战 我区精准发力走出兴安特色减贫之路
本报讯(记者鞠春艳 高灵)地委、行署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全区七大攻坚战之一进行重点推进,三年来,全面落实保障政策和定点帮扶工作机制,主攻产业扶贫软肋,坚持因地制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长效脱贫机制,目前,全区所有已出列贫困村“三通三有”完备,所有已退出贫困人口均落实帮扶措施,各县(市)区纷纷走出符合当地实际
10
2020-11
发出总攻令 精准拔“穷根”——呼玛县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鞠春艳 孙莹
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意愿是撬起贫困这座大山的杠杆,那么杠杆的支点,就在于“精准”二字。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作为全区唯一农业为主的县,呼玛县列入精准扶贫的行政村有7个
28
2020-10
跑赢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呼玛县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鞠春艳 刘慧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是三年脱贫攻坚战役的收官之年。年初以来,呼玛县继续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坚决落实“四不摘”要求,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环境提升、农民持续增收等重点工作,提前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呼玛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围绕扶贫攻坚,积极探索动态管理机制、收益动力机制、产业长效机制、能力提
27
2020-10
美丽乡村齐奏小康乐章 ——呼玛县“乡风文明”建设纪实 □贾文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呼玛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明德守礼、美在乡村”主题实践活动,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村屯文明程度,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发展目标,让美丽乡村齐奏小康生活优美乐章。 乡风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是“铺路石”。呼玛县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贯穿始终
26
2020-10
善良之光照亮助残脱贫路 ——松岭区帮扶残疾人脱贫工作纪实 □刘迪 康冰杰
松岭区秉承实干兴邦理念,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关注关爱残疾人群体,把促进残疾人脱贫攻坚作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用实际行动传递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信心,实现残疾人脱贫的目标。 松岭区现有各类残疾人1494人,为准确掌握残疾人生产生活需求,区残联多次入户与残疾人面对面谈心,了解家庭生活状况,针对每名残
26
2020-10
结对帮扶手拉手 脱贫攻坚心连心 ——记加格达奇区委党校副校长马庆莉 □本报记者 贾晓丹
“扶贫的关键是扶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贫困户主动走上产业扶贫的阳光大道。”这是加格达奇区委党校副校长马庆莉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马庆莉认真落实中央、省、地方的帮扶工作要求,牢记结对帮扶责任人的神圣使命,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积极与其结对的加北乡幸福村贫困居民王英芳开展手拉手、结对子、送真情、献爱心
22
2020-10
方寸之地做文章 小庭院里见效益 □本报记者 温雅洁
在图强林业局,刘凤和妻子孟繁荣可是“名人”。他们的凤荣兴特色种植养殖基地每年都要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其中有领导来调研的,有慕名来取经学习的。种植蔬菜大棚、养猪,昔日的下岗职工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发展到今天,占地35亩的凤荣兴特色种植养殖基地,总投资60余万元,年纯利润达到十几万元,2020年效益再上新高,甚至达到了二三十万元。 因为
19
2020-10
“小散活”式经营 “滚雪球”式发展 ——十八站林业局永庆管护区经济发展速写 □本报记者 朱景荣 李金江 李春淼
蓝天白云下,绿树环抱间,一群吃饱喝足的大白鹅在水面上时而悠闲地“红掌拨清波”,时而欢快地“曲项向天歌”。随着它们的嬉戏,水面荡漾起阵阵涟漪…… 画面如诗似画。这是记者在十八站林业局永庆管护区森林鹅养殖基地看到的场景。 “永庆管护区内有草场,有水面,还有40多栋闲置房舍,发展森林鹅养殖,饲料不愁,连圈舍都是现成的,资源可谓得天独厚。硬件有
13
2020-10
“黑牡丹”在脱贫路上绽放 □文/摄 本报记者 徐守岭
走进图强林业局环卫处职工高树志的黑木耳养殖场内,高树志正麻利地从菌袋上往下摘黑木耳。2016年,高树志被确定为贫困户,林业局为其提供了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栽培场地和原材料,帮助他建成了黑木耳养殖基地。基地建成后,他虚心向有经验的黑木耳养殖户学习请教,掌握了养殖技术。为早日实现脱贫,高树志每天早早地就来到菌棚压水、上水、喷淋保湿。如今,
12
2020-10
为脱贫攻坚插上“党建翅膀” ——记塔河县依西肯乡党委 □周嘉瑜
塔河县依西肯乡党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牢记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赢,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 建强脱贫一线“指挥部”乡、村、驻村第一书记齐上阵,推行了“领导干部包村扶户”工作机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担起攻坚重任。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部署、落实、协调推动问题解决,确保脱
10
2020-10
扶贫路上的“税务蓝” ——记加区税务局扶贫工作小组组员易保光 □李胜敏
“我家现在有25头牛了!年初到现在我卖了3头牛,收入4万多元,到秋天看看还能再卖几头。除去还今年的5万元贷款,预计还能剩下不少!”家住加格达奇区白桦乡东山村的脱贫户王玉田正在热情地向税务老大哥“汇报”自己的脱贫成绩。 近期,王玉田的帮扶人加格达奇区税务局扶贫工作小组组员易保光来到了他家,向他了解了近期养殖情况和生活情况,询问疫情期间是否有
23
2020-09
“三保障”兜住民生幸福底线 ——呼玛县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鞠春艳 刘晓龙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2018年底,呼玛县完成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但这绝不意味着扶贫攻坚战役的结束。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
22
2020-09
薛同华:住上新房 心里亮堂 □本报记者 温雅洁
驻村工作队队员姜泽峰用轮椅推着薛同华在村里的小路上走一走。 本报记者 冯剑飞摄 “小姜、小孙来了,快来和大娘聊聊天!大娘可想你们了!”8月19日下午,记者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姜泽峰,驻村副书记、新华社记者孙晓宇走进薛同华老人家的小院时,老人高兴的和我们打着招呼。 今年65岁的薛同华是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村民,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无法走路,只能靠
21
2020-09
从大棉袄到派克服 贾大姐进城消费不差钱了! □本报记者 常龙
派克服、皮夹克,各种各样的服装装满了贾玉萍的大衣柜,一件破旧的红棉袄在衣柜里显得格外醒目,这件棉袄见证了贾大姐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坐在贾大姐家的院子里,贾大姐向记者介绍了这件棉袄的特殊含义,原来,贾大姐是1995年结婚嫁到北极村的,刚结婚时,爱人孙国忠给她买了一件红棉袄,当时村民靠种地、打鱼为生,家家条件都很一般,那时穿个新棉袄还是挺高兴
17
2020-09
黑山村:扶贫大棚撑起脱贫新天地□本报记者 温雅洁 邵芳 常龙
捧着自己种的哈密瓜,唐阁信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种的哈密瓜口感又甜又脆,一上市就供不应求!” 本报记者 冯剑飞摄“今年的大棚吊瓜又是大丰收,一个大棚就收入1万多元,来年我还要继续种。”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孟城滨,黑山村农民唐阁信忍不住分享自己丰收的喜悦。 近日,记者来到漠河市西林吉镇黑山村农民唐阁信家中采访时,他正在自家的菜园里忙碌着。菜园里,
15
2020-09
幸福大院里的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刘慧锋 周长平
徐秀云正在整理门前花箱内的花苗,带头美化幸福大院。本报记者 周长平摄 “感谢党的好领导,让我们这些孤寡老人过上老有所依的幸福生活。”看到记者前来采访,老人们陆续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向记者介绍各自在幸福大院里生活的感受,眉眼间透着喜气。 早就听闻在呼玛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幸福大院,是专门为孤寡、高龄、留守老人提供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
08
2020-09
村里来了一群“实干家” ——记呼玛县兴华乡兴华村驻村扶贫工作队 □本报记者 刘晓龙 孙莹 周长平
以前,他以自己是贫困户为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现在,如果再有人说他是贫困户,他第一个跟人红脸急眼,因为他觉得自己早就“脱胎换骨”了; 这个叫周祥太的老大爷,是呼玛县兴华乡兴华村村民,因残因病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由于收入少,生活很是拮据,再加上比较懒惰,常常被村里人嘲笑,于是他便自暴自弃。 扶贫工作队入驻兴华村以后,不仅出资为他置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2/4
大兴安岭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16-2021 Inc.
黑ICP备06004987号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7-2735849 举报邮箱:dxalrbswzb@126.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客服热线
0457-2735849
官方微信
微信号:
大兴安岭日报社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