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凤
“老板,来10个馒头、5张饼,你家这面食味道咋就这么香呢!”清晨,十八站林业局的一家面食店内,顾客王大姐一边递钱,一边笑着对老板说。老板热情地回应:“大姐,这可都是咱自家林场产的好面粉做的。”不大的面食店中,麦香四溢,热气腾腾的馒头和软糯的饼,承载着依西肯林场独特的发展故事。
在“两山论”理念的指引下,依西肯林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筹集资金279万元,以“国有林场+职工参与”的模式,成立了大兴安岭驿晟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开启高端面粉和精炼食用油产业发展之路。林场场长回忆道:“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后才决定,依托本地的小麦、黄豆资源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蹚出一条增收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迎来战略升级,建成集加工、设计、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共享车间。如今,产品已涵盖山产品和农产品5大类30余种。山产品不仅通过了国家“中国森林认证”,还在各类展会中斩获金银奖15项,公司也被塔河县、漠河市指定为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并获评“农业产业化地级龙头企业”称号。
在品牌建设上,依西肯林场同步推进“质量认证和文化赋能”双轨并行。林场场长介绍:“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传递大兴安岭的生态价值,使每种产品都成为生态文明传播的载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价值共赢。”通过推动“大兴安岭+十八驿”双品牌战略,开展各类产品认证,创新设计融合驿站文化的特色包装,使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们结合本地特色和实际需求,构建‘车间+门店’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该公司生产经理介绍,公司先后在加格达奇、十八站等地打造“生产+加工+餐饮+销售”一体的面食体验店,形成“前店后厂”的运营特色。林场新建了鲜面生产加工车间,研发月饼、特色面条等产品,技术团队还奔赴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研发出全麦面包粉和拉面面粉等专用粉,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为打开市场,依西肯林场构建多维营销体系,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与北京、上海、哈尔滨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家林草局、揭阳北极珍品汇和本地5个营销点建立稳定供销关系,借助哈洽会、绿博会等展会平台精准对接各地客商。组建专业营销团队,运用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数字化手段打通线上销售路径。
近三年来,大兴安岭驿晟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00余万元,职工年均增收近万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大兴安岭+十八驿”已成为实实在在的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金色品牌”,在更多的人品尝到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美味的同时,也共享了生态发展的丰硕成果。
大兴安岭驿晟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分装林场技术团队研发的特色月饼。 刘晓东摄
工人们正在打包的木耳将销往全国各地。 刘晓东摄
依西肯林场职工正在制作面饼。 任晓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