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5 07:51:5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台自全

建好建强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我区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对此,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激发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活力,让林区的现代化建设底色更绿、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夯实高水平保护根基。深入实施生态振兴计划,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坚持科学合理地建构产权、顺畅有序地施行产权、严格有力地保护既有产权、依法有效地增加预期产权,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加强森林防灭火标准化体系建设,持续保持“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战绩。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性,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明确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和功能属性。深化落实“林长、河湖长、田长”等制度,统筹抓好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管控,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充分发挥责任考核监督治理效能,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坚决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百日大会战”等专项行动所排查出的问题整改。抓好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国有林区改革先行示范区创建等改革任务,在生态价值动态监测、认证体系构建、绿色金融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在纳碳释氧、水源涵养等方面的贡献度论证,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织密高品质生态网络。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明确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全面依法纳入排污许可和协同减排,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建立部门协同管控联动机制、全社会排污行为监督机制,从源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落实企业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的法定义务,建立部门联动、运作有效的管理机制,强化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推动形成企业自律、管理有效、监督严格、支撑有力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和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提升企业环境治理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健全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补偿制度,完善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综合补偿制度,形成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建立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高效的产业集群。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和需求引导作用,规划建设结构更绿、韧性更强、体系更新的新型能源体系。持续优化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构建统计基础扎实、核算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数据质量全面提高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用好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预算、绿色投资等多元政策工具,辅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金融工具,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环境。探索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形成多点培育、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格局,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推动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更好联动。健全绿色生产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低碳绿色聚集。聚焦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突出抓好林下资源普查、基地建设,完善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政策。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引导企业向清洁低碳产业倾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改革发力,制度赋能。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决推动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任务举措落实落地,坚决破除影响高水平保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绘就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生态兴安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