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担责、敢于创新,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党员干部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知责负重、敢抢善拼,不断增强攻坚克难的志气、骨气、底气,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
筑牢知难而上的思想根基。畏难不知难,临难而退,难者更难;知难不避难,迎难而上,难也不难。前进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运动,而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复杂过程。遇到爬坡过坎儿之难、风高浪急之险、闯关夺隘之艰时,倘若思想“绷不住”,心里“犯嘀咕”,或两眼一黑“我不行”、两手一摊“算了吧”,甚至“破罐子破摔”,是难以成长、难以成事、难出成绩的。要耐得住性子、稳得住心神,正确认识“苦亦是甜、难也有拐点”,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进取心,不怕事、敢顶事,做到不因事繁而心烦、不因事杂而智昏、不因事难而情急。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兴党强国的传家宝。党员干部要锤炼自己的“苦商”,不断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革命先辈的风骨品质中汲取营养、净化灵魂、磨砺品格,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底气。
增强克难奋进的干事本领。攻克难关、防范风险、推动发展,都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几把刷子”。如果思维僵化、知识弱化、能力退化,就会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导致“困难比办法还要多”。能力有大小,岗位无高低。要珍惜组织的良苦用心,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每一项任务、每一次出发,始终养成“以此为荣、争先恐后”的自觉,决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避难就易,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把“冷板凳”坐热、“硬板凳”坐软。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磨炼意志、增长本领。要把困难当成宝贵的财富,看到困难“眼里放光”、跃跃欲试,把吃苦当作“进补”,多到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摸爬滚打,敢啃“硬骨头”,多接几次“烫手山芋”,摆脱稚气、淬炼志气、磨炼胆气,练就“张嘴不露怯、做事不恐慌”的真功。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踏破脚皮、磨破嘴皮,主动到招商引资、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吃劲儿岗位“解剖麻雀”,接到任务“我先干”,遇到困难“我先来”,碰到矛盾“我先上”,努力把基层经验学到手,在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中增强专业本领。
干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当前,极个别党员干部热衷于抓短期看得见、当下见效快的工作,对群众亟待解决但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视而不见;有的作秀不做事,造势不造福,苦心钻营“嘴皮子功夫”,追求“账面上漂亮”,最终留下一堆“泡沫政绩”。真干苦干才能出真业绩。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兼顾“显功”和“潜绩”,既要看“眼前利”,也要查摆“慢性病”,既理清“前任账”,也办好“当下差”,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贪一时之功、不求一时之誉,坚决扛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要突出问题导向,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民生领域的痛点问题、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把握原则性和规律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钉钉子的精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解决不彻底不撒手、群众不满意不松手,敢为善为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