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巩固文化主体性,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
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该国、该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孕育成长,存续了精华。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激发我们党和人民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起全党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守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根植于文化沃土、依托于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追求。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我们党一大批早期革命家,同时是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生死于理想”的农民运动家彭湃等,都是信念坚定的战士。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正是因为有文化上的自信,我们的事业才能拥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内在保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坚定的根本。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文艺的创新发展。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也要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独特理解,文艺作品中要有人物、有故事、有思想、有艺术。作品要写得有趣、立得稳健、传得久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第一标准,不为名利所迷惑,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应统一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导思想,坚持以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为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总是在故纸堆里找故事,关起门来找灵感,而是要不断观察时代、了解时代,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既要以博大的胸怀和雅量吸纳有益文化,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抵制腐朽思想。以此来强化文化自信的理论武装,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兴盛。
在交流互鉴中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发展满怀信心,只有满怀信心,才可以与其他文明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方式。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文明交流中的“名片”,是相互吸引的精神源泉。中国古代,就是通过瓷器、丝绸、茶叶等文化产品与其他文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包括书法、音乐、舞蹈、武术、戏剧在内的各种文化形式,或者各种民族特色文化产品,都可以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上演,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展开对话,引发了热烈响应。同样,在中国的舞台上,西方的交响乐、芭蕾舞等艺术形式也在持续绽放异彩,中国观众由此领略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韵味。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展示与观赏,更是一场深刻的学习与互鉴之旅。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全世界不同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文化交流互鉴的国际热潮下,我们要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任务和使命,积极主动搭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明对话平台。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更多国家和民族的理解和欣赏,携手全球多元文化,共同为人类社会提供精神导航与启迪。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随之提高,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得以彰显。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