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注入“数智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3-12 08:04:0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许贵元

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这一系列重要部署,表明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始终高度重视、一直摆在全党工作的首位,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提速降费的有关政策规定稳步实施,全国超过60%的农村常住人口已跨越了“数字鸿沟”,主动融入数字化生活。目前,全国农村网民已达3.04亿人。广大农民通过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城乡之间数据、信息等要素流通更加便捷和高效,从田间地头到农户炕头,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类信息,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给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数智”新动能。这一可喜的新变化,着实令人感叹与欣慰。

当今,随着农村老龄化趋势,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失去劳动能力人不在少数,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和现实。发展“数字乡村”无疑是最佳途径和选择。“智慧”种地,给农业插上现代化的“科技翅膀”,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脱出来。随着数字新农具不断“翻新上市”,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也不断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加快“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农民对建设农业强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今年,笔者在农村调研时欣喜地看到,现在农民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气象、土壤、病虫害实时监测,浇水、施肥自动化操作,有异常情况还能收到及时预警和如何防范,也可在线联系专家远程处理。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可用各类传感器物联网设备作“耳目”,智能农机设备代替“人工手足”,用大数据精准管理,用算法和模型辅助大脑决策,助力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如今,依靠智能化设备“种管收储”已经成了更多农民的“拿手活”。随着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逐年提升,追逐数字化浪潮的“新农人”队伍逐渐壮大,“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和规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业科技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返乡创业,为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更令人可喜的是,一批批“农民主播”脱颖而出,他们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精心打造网络平台和载体,将乡村日常生活、原生态美景美食、精湛手工业、中草药业、蔬菜林果业、民间非遗技艺传承等,在互联网平台上生动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认识乡村、探索乡村、体验农村,推动了乡村旅游业持续火热。随着民宿、休闲农业等经济新业态的陆续崛起,通过网络运营开拓市场,为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截至2023年末,全国约有50万农户本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发展思路,有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与此同时,农村“电商达人”队伍不断壮大,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超过730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也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能,绝大多数农村实施了“网格化”管理,而且上下通达灵便,实时监控各类动向,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促进了乡村治理和社会稳定。

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农民是主体、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新农人”是名副其实、首当其冲的生力军。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战略之举、长远大计。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全面加快乡村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并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乡村大数据中心”和“人才库”,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人才支撑。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5G、物联网和千兆光网等领域,打造一批生命力和竞争力较强的乡村电商生态圈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新模式,靠产品质量和社会诚信占领市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稳步增长。同时,要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不断为乡村注入“数智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此外,对网络平台乱象,要依法依规强化监管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