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功
随着城市的发展,噪声污染被认为是一大环境风险,是全球日益关切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及各地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噪声问题,持续推动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开展“千件万户”典型噪声投诉案件督办,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问题。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昼间达标率由2020年的94.6%提升至2024年的95.8%;夜间达标率由2020年的80.1%上升至2024年的88.2%。
尽管在治理噪声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些地方由于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产城融合,商业活动、人员交往流动频繁,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也不断增多,噪声超标问题突出,噪声成为环境投诉的焦点问题。据报道,2024年1至8月,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案件中,噪声类举报占六成,有的地方甚至占到八成。
噪声污染被称为“看不见的杀手”,侵蚀着现代生活的安宁。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心血管疾病甚至心理障碍。《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59%的人群存在失眠症状,81%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因此,缓解睡眠障碍、营造安宁氛围、减少噪声污染成为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噪声污染已成为百姓尤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噪声污染看似“事小”,但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居民的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完善法规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实际,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噪声污染防治细则,让治理噪声污染有法可依,提升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各方力量,优化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治理噪声污染的合力,并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安排住宅区、混合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科学规划建筑物与路网布局,减少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研发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隔噪材料、设备,让科技赋能给城市“降噪”。加大对噪声污染行为的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防治噪声污染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噪声污染防治,考验着各级政府的管理智慧和治理能力,因此,既要坚定信心,勇于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又要科学治理,精准施策,将噪音强度降下来,把居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