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树牢“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提早准备、积极应对,全力防范洪涝干旱灾害风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局稳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认识和行动上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给予科学而充分的应对准备,坚决筑牢防汛抗旱的安全屏障,最大程度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充分认识防汛抗旱的长期性。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中纬度、北温带,地势西高东低,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500余条。季风气候明显,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大陆性气候强,温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的较大洪涝灾害有1092次、干旱灾害有1056次,其中造成10万人以上人员死亡的水旱灾害时有发生。从古至今,我国就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水旱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相关灾害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总损失的60%左右,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此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充分认识防汛抗旱的紧迫性。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暴雨洪涝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极值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逼近常年全年降雨量,最大小时降雨量刷新了有记录以来历史极值。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了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全流域性气象水文干旱,多地出现农田干裂、水位创历史新低等情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水旱灾害多发重发的态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极端水旱灾害在任一地区、任一流域、任一年份都可能发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此始终保持清醒认识。
充分认识防汛抗旱的艰巨性。今年2月水利部召开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指出,预计今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强发态势。水利部综合分析研判认为,汛期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涝重于旱,北方洪涝灾害可能多发重发,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趋多趋强,灾害风险偏重;长江中游及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可能有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由此可见,今年防汛抗旱难度大、挑战多,绝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备战状态,坚持预字当先、以防为主,不断提高风险预见和处置能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着眼于早、快、小、实,细化实化各项工作举措,全力以赴筑牢防汛抗旱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