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检身若不及”的自觉

2025-04-30 08:00:1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潘铎印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强调检身修德、严于自律,“吾日三省吾身”。《尚书·伊训》写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其意思是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则要严格约束唯恐不足。“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深刻阐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修身智慧。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揭示,修身的关键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是反复地检点省察自身。古往今来,许多先贤都注重“吾日三省吾身”,视之为提升自我的有效方法。春秋时期,晏子曾以弯曲且布满疙瘩的木头自喻,认为只有经过“劈、削、刨、锯”后方能成材。同理,每个人也应当下一番日省月修的工夫,及时给自己“修枝剪杈”。事实证明,检身自省是人们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内在的反省和觉悟。

检视自身、自省自励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周恩来同志在为《团结》撰写创刊词时,开头引用了“吾日三省吾身”,将其视为“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强调这种“省察之功”对个人和政党都大有益处。“检身若不及”是修身之本。一个人只有时时反观自身,检视不足,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主动剖视问题,方能永葆襟怀坦荡、品行高尚。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如果只见他人不是、无视自身不足,就会陷入自我满足、自以为是的怪圈,更别说有所提高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对自身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有的检身不知过,把大问题看成小问题,把小问题看成没问题;有的检身不思过,对自身的问题认识不深、思虑不透,缺乏思过的睿智与担当;有的检身不改过,敷衍整改流于形式等等,这些做法与党员的标准相去甚远。党员干部要用好自省这面镜子,经常用党章、用党员标准衡量自己,进行思想政治“体检”,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己过如山看不见,他过秋毫亦明察”,检身与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短板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自我检视、自我革新是党性修养的必由之路。“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作为党员干部,要涵养“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时时检身正己,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真正让党性成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过则勿惮改”。检身是为了知短补短、知过改过,如果知而不行就失去了检身的意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们应拿起自省这面镜子,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检视反省中,拂去思想尘埃。“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古人认为,能够正视自己不足的人就称得上是君子。今天的党员干部,应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觉,把“吾日三省吾身”“检身若不及”作为一门必修课,永葆共产党员的精神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