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五千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文博热”彰显了“文化热”,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12.84%。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在博物馆里过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全新探索。艺术家陈丹青曾说:“我上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博物馆。”可以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件文物、一页页史料、一个个展馆,仿佛都在向人们展示、诉说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文物保护利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不断激发内在活力,以多样形式融入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虚拟数字人化身非遗体验官,AR技术打造沉浸式看展体验,将文物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已修复的兵马俑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山西云冈研究院利用AI技术拼接重现破损佛像的原貌,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佩戴VR设备,观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获得更加丰富的互动体验,我们期待在未来,科技不断创新发展,让文物保护拥有更坚实的依靠,也让穿越千年的文化得以永续保存,历久弥新。
除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力量,还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随之拓展出咖啡、美食等生活场景,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创新融合。比如,人们可以品尝一杯甲骨文咖啡感受殷商文化,博物馆正在从单一的展示功能向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平台转型。文博机构等可以通过深挖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创意独特、形象传神的文创产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博物馆活起来,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也能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力量,真正让文化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因此,必须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敬畏,精心守护。如何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焕发新的魅力?通过一条老街区,穿越时光,连通古今;通过一座古建筑,斗转星移,承载时光与历史的馈赠。最大程度保留和还原原有风貌是对古建筑、老街区最大的保护。原汁原味地保护、原模原样地恢复、有根有据地修复、推陈出新地创新,才能守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光彩,既需要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一代又一代、一任接一任持续不断努力。
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要接续建设好人才队伍。任何文化事业,没有人才梯队的建设,都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更是如此。这既涉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也涉及非遗工作者的培养。同时推进“非遗+旅游”文旅融合发展,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富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当今时代,文化遗产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中华文脉弦歌不辍、永续传承,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未来,绽放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