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组织工作全过程

2025-06-18 07:56:09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王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更是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牢牢把握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组织工作始终。

夯实基层组织堡垒,筑牢为民服务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扎根基层、直面群众,只有时刻让群众想得起、靠得住,才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成为群众值得信赖的“主心骨”。夯基固本,建强“民忧我解”的战斗堡垒。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全区“七类四化三融”基层党建提升工程,持续丰富“红心聚‘塔’同心融‘河’”党建载体内涵,实施基层党建整县提升行动,建强组织堡垒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重点解决森林防火、防震减灾、基层治理等群众关切问题,深入开展“党员进社区,服务暖万家”“联村助农”等活动,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网连心,构建“民呼我应”治理格局。优化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服务,整合基层各类网格资源,建立“吹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配强网格资源力量,及时高效解决群众各类诉求。推进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双报到 双服务 双报告”活动,践行志愿服务理念,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完善日间照料、健康护理等服务功能,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兴业聚能,强化“民盼我为”实效。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打造党建领航“红色边境线”,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研究“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用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等“金字招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落实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做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有效动员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建强干部队伍,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组织部门肩负着选人用人的重任,选用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树立鲜明导向,激励担当作为。干部的德才实绩必须根植于群众土壤,以群众口碑为镜、以民生实绩为尺。要构建“下沉式”识人机制,将考察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通过民意调查、实绩评议等渠道,让群众当“主考官”。既要看干部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中能否坚守群众立场,更要看其在急难险重时是否彰显为民担当,真正把知民情、解民忧、善作为的干部识别出来,让“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成为干部选拔的鲜明导向,锻造出与群众血脉相连、同频共振的骨干力量。加强一线历练,增强服务本领。坚持把增强干部服务群众本领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使干部的服务群众本领与承担的职责相匹配。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加强干部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选派年轻干部、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到基层挂职,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亮剑争先,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增进感情、提升本领。践行群众路线,接受群众监督。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深入农村、社区、新经济组织等基层单位,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把存在的问题症结找准,努力使地方政策更接地气、更符合群众利益。坚持问计于民、求智于民,从群众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组织工作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确保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

汇聚人才力量,释放惠民服务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在人民中产生,因人民而兴旺。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将地方发展所需、人民生活所要作为招才引智、育才用才的基准线,让人才与人民深度融合。聚焦需求,精准引才。坚持需求导向,聚焦乡村振兴、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重点领域,精心编制人才引进“需求清单”,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通过优化引才政策、深化校地合作、拓宽公务员及事业人员招录渠道、鼓励能人返乡创业等多元化路径,吸引并鼓励高校毕业生及各类致富带富人才汇聚塔河,共谋发展。分类施策,精细育才。要充分发挥“人才联盟”作用,持续深化与签约高校合作共建,利用高校资源,大力培养培训本土人才,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等优质资源与高校人才、科研、学科等优势资源“点线面”交汇融合。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制度,突出业绩、贡献和基层导向,研究制定符合边境地区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拓展人才的成长空间和职业发展通道。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精心用才。要着眼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求,精心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事业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根据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的特长和优势,合理安排岗位和任务,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利用援边干部人才资源,深入挖掘“双寒”“双碳”等特色产业潜力,加大发展特色农业、全域旅游的规划指导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让人才红利惠及广大群众。

(作者系塔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