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预”机制为盾 守护大兴安岭防汛生命线

2025-07-09 08:06:4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薄杨

7月1日,黑龙江省连续发布山洪灾害黄色预警和地质灾害蓝色预警,逊克县、大兴安岭地区被列为重点防范区域。面对今年汛期的严峻考验,大兴安岭地区需以“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为核心,构建全链条防御体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精准预警是防汛第一道防线。当前,大兴安岭已建成118处山洪监测站点,实现主要河流、山洪沟口实时监控。此次预警中,逊克县被列为山洪灾害黄色风险区,加格达奇区等5地同时面临山洪与地质灾害双重威胁。这要求我们强化短临预警机制,确保预警信息15至30分钟内直达村户。要提升技术支撑,发挥全区水文站作用,分析水文数据,做好水情预报,为转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协同联动是应急处置关键。防汛不是单打独斗。此次预警由防汛办、水利厅、气象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体现“防抗救”一体化理念。大兴安岭需进一步压实“分段包保”责任,对各处风险点明确巡查责任人,将全区森林消防队员纳入应急梯队。要深化地企军警协作,借鉴2022年凌汛处置经验,联合爆破除险队伍,预置冲锋舟、救生艇等装备,确保装备充足。

群众转移是最后安全闸门。预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零伤亡”。2024年,新林区在强降雨中3小时转移218人,印证了预案实效。因此,当前需要各地因地制宜,细化转移方案并强化演练实效,开展“盲演”测试,模拟道路中断、通讯瘫痪等极端场景。

大兴安岭的防汛工作是守护生命和家园的重要防线,这项工作如备战,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面对强降雨过程,大兴安岭要以预警为令,以协同为纲,以转移为底,织密“人防+技防”安全网,将技术、机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冲不垮的“红色堤坝”,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