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艳
“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高度智慧。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理论逻辑上看,“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特质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其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本质属性使其能够深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两个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的充分彰显,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革命性则体现在它要求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深刻反思和不断自我革新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现实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理论进行交锋,甚至要面对来自“对手”的诋毁和围剿。然而,历经百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对当今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其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所特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实践性。二是批判性与自我革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批判旧社会理论思想,还随着时空变换下的实际需要对其理论本身进行批判和扬弃。这种自我批判和自我革新的精神,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实现自身的理论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智慧和勇气。虽然当今的中国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所设想的情境有所差异,但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深入探讨并细致分析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和交织的时代。三是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只能回答特定时代提出的问题。他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强调“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南。同样,恩格斯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在《反杜林论》中,他更是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不应被当作教义来信奉,而应被当作研究历史和现实的指南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理论武器,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引领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前行。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以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为转移,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逻辑。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他们的理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结合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推进其本土化、民族化的信念。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而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非简单地拼凑或叠加,而是基于两者在价值层面的深刻契合。这种契合体现在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两者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根基。首先是哲学层面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唯物论、辩证法等基本问题上存在诸多共同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二”“中庸”思想,在精神实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体现在事物内部矛盾认识上,也体现在其推动事物发展作用的认识上。中庸之道强调事物发展的平衡与和谐,认为事物内部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需要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这种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其次是人本关系方面的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本思想,强调“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支撑。再次是注重实践方面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将实践视作是人类认知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二者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种注重实践的思想观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最后是社会理想方面的契合。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理想,这与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共同体的基本原则高度一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治理观念,这些优秀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观念经过几千年世事沧桑和文化浸染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