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如今,高质量发展的帷幕已经拉开,干事创业的舞台需要人才“唱戏”。新形势下,只有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拘一格的气度汇聚各类人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才能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践行“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追求,延展聚智半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吸收人才的同时要立足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人岗相适,做到量体裁衣,才能实现“引凤来栖”。要加强刚性引才,打好政策牌、感情牌。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国家发展之本、民族复兴之根。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已达到新高度,抓人才工作需要更多刚性任务要求。对于各级党组织而言,必须聚焦发展所需的人才刚性引进,综合运用资金、岗位、待遇、服务等多种政策,有针对性地加大产业急需、紧缺型人才的政策供给,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措施,对冲地理位置、产业层次等先天劣势,让急需紧缺人才能够进得来、用得好。用心用情打好感情牌,持续实施本土大学生返乡就业行动,引导在外人才反哺家乡。要注重柔性引才,不拘一格、以用为本。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社会资源不足、平台不足等短板凸显,人才也相对短缺。要注重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理念,充分运用柔性引进人才的手段,采取签约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要发挥交通优势,采取聘请“周末工程师”“候鸟人才”等措施,柔性引进周边地区高层次人才。
永葆“精雕细琢成大器”的专注,激活育贤动能。不论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基础教育,还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不论是“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还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是培育人才的基石。要优化人才培育体系。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既要上好“理论课”“红色课”,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也要上好“现场课”“实践课”,鼓励引导人才到基层一线、吃劲岗位,攻坚克难、创新创造,在经风雨、见世面中,既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提升思维能力、开阔视野眼界,真正实现壮筋骨、长才干,快速成长起来。要搭建人才实践锻炼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人才实践锻炼平台,为人才提供基层锻炼、项目攻关等机会,政校企多方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知行合一”中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同时,充分发挥乡土人才“领跑效应”,制定出台乡土人才评定管理相关制度,系统开展致富带头人、民宿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专项培训,逐步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厚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怀,提升留才温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要完善留才政策保障。推出购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福利政策,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要营造爱才敬才社会风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发挥党的建设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畅通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渠道,持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积极为人才提供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等一揽子“政策包”支持,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从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破题,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吸引更多人才服务当地、扎根当地,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搭建用人舞台。好干部成长起来、培养出来,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相当于没有好干部。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多元人才理应各得其所、各展所长。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等多维导向的评价机制,让实干者得到认可,鼓励创新创造,宽容失败,为人才提供宽松环境。破除“四唯”导向,充分发掘人才专长优势,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面向本地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聚焦发展瓶颈、难点堵点,组建攻坚团队,下沉至社会建设的基层一线、经济发展的神经末梢,开展点对点帮扶、面对面答疑,推动人才使用和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同向发力。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推行“揭榜挂帅”制度,人才自主揭榜攻关,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坚持任人唯贤,畅通人才流动通道,大胆使用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激励人才积极作为。围绕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用人方向,不断深化人才校地合作,与名校名师密切开展合作,持续增强智力服务能动性,推动人才作用效能最大化。
人才“引、育、留、用”是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协同努力。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新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