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在流动的时光中绽放光彩

2025-07-23 07:58:5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唐利

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洞窟前,年轻人通过VR设备与千年前的飞天共舞;在苏州平江路的古宅,缂丝非遗传承人与新锐设计师探讨如何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时装。这些场景折射出当下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刻变革:当静态的文物遇见动态的时代,当古老的手艺碰撞现代的思维,文化遗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活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们亟需建立新的认知范式——文化遗产不应是凝固在博物馆中的标本,更应成为融入时代脉搏中的生命体。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正面临根本性挑战。一些地方打造的古城过度商业化,过分追求变现,商业气息掩盖了“文化味”,引来了“一时人气”却损害了“长久生命”,其本质上是对文化遗产的扼杀。而在福建土楼,当地居民将祖屋改造成民宿,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同时,引入现代生活设施,游客不仅能触摸夯土墙的肌理,更能体验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纽带,既延续了建筑的物质存续,又发掘了新的社会价值。数据显示,此类活化利用项目在降低长期维护成本(如年均可降低40%)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文化传播效能(提升可达3倍)。实践证明,需要探索构建动态保护模式,让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创新活力,通过VR等科技手段,不仅高精度复刻文物本体,更深刻揭示其承载的文化密码,助力文化基因的解读与传承。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10万件藏品的高清影像供全球学者研究。敦煌研究院建立的“数字供养人”系统,让大众通过虚拟修复参与守护敦煌,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

只有融入生活,文化遗产才能焕发持久生机。当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社区生活,传承就获得了不竭动力。苏州评弹在社区茶馆的常态化展演,既保持了艺术本真,又培育了新受众群体。数据显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认同感显著提升。这种生活化传承,使文化遗产成为日常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创新载体,为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提供了广阔舞台。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沉浸式演艺重构盛唐气象,使游客成为体验历史情境的参与者;景德镇陶溪川将废弃瓷厂改造为文创综合体,年接待设计师众多,成为创意孵化的高地。

要构建活化传承的生态系统。要突破“保护与利用”的二元对立,建立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与转化机制,通过产权改革、收益分成等制度设计,让保护者成为受益者。北京798艺术区通过市场化运营,使工业遗产变身文化地标;在苏州双塔市集改造中,设计师保留传统菜场功能,引入创意店铺,日均客流量大幅增加。这些案例证明,在明确文化价值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适度的市场开发可以成为活化传承的积极力量。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以文化价值引领的规则体系,防止过度开发和娱乐化倾向损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真实性。要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当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自然接触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才能实现代代相传。

站在文明长河的岸边,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缔造者。文化遗产活化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应用层面,是关乎文明存续方式的深刻转变。当敦煌壁画在数字世界中翩翩起舞,当苏州园林成为城市有机的生态与文化空间,当千年技艺在现代设计中重获新生——它们生动印证了真正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滋养下不断萌发新芽,在人类精神的沃土中恒久绽放。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样态——既深植古老的根系,又萌发新枝,在时光的流转中展现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