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假冒名人带货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2025-07-30 07:49:5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潘铎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I技术却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衍生出AI假冒名人带货这一乱象。在直播间,可能出现长相、举止、衣着甚至网名都与明星、网络名人、艺人非常相似的主播。有些甚至直接冒用明星、网络名人、艺人的名字和形象进行直播带货,试图通过这种混淆来谋取利益。

近期,网络平台出现一批利用AI技术模仿名人的外形、假借名人名义进行直播带货、商演等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利用名人具有的高知名度及影响力,以推销其产品或服务。AI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视频等内容极易被修改,且更难分辨,由此产生的虚假视频广告不仅损害了明星、网络名人、艺人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也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准则,扰乱了市场秩序。特别是涉及保健品的虚假宣传,更可能耽误患者的治疗。

任何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形象、假冒名人名义带货的行为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有着严格的保护规定,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形象、假冒名人进行带货,此类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此类做法已明显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假冒名人带货,法律红线不容触碰。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对利用AI仿冒名人进行营销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从重处罚虚假宣传行为,对违法商家和主播依法严惩,让法律“长出牙齿”,撕掉不法者的“AI面具”。面对AI明星、网络名人、艺人造假带货行为的汹涌之势,执法必须高悬利剑,斩断利益链条,对可能触及法律的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以提高技术滥用成本,震慑AI背后蠢蠢欲动的“黑手”,切实守护网络生态清朗。

有效杜绝假冒名人带货乱象,需多方合力。名人及其团队要提高警惕,加强对自身肖像、姓名等形象的监测与维权。平台应强化视频及内容的审核和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识别机制,及时阻断AI假冒名人带货信息的传播,优化算法,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反制AI造假,发现违规内容立即下架处理,严厉处罚发布账号,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需要清楚认识到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消费者要谨防虚假宣传行为,不能将保健食品用于治疗疾病。一些不法商家会制造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甚至利用AI技术、雇佣网络水军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消费者对此不要跟风、不要被假象蒙蔽,不轻信来源不明的带货信息,而应理性评估、慎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