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起溺水防护的生命防线

2025-07-30 07:50:09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许华凌 王同文

每年的7月25日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世界预防溺水日”。这一由联合国发起的纪念活动,旨在通过国际协作与公众教育,降低溺水事故的发生率。今天,我们再次聚焦这一紧迫话题,呼吁社会各界携手行动,共同守护生命安全。

溺水,在全球每年夺走约40万人的生命。盛夏时节,溺水事故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每年约5.7万人死于溺水,而儿童与青少年是最高危群体,其溺水死亡人数占全年溺水死亡总量的60%以上。面对这一公共安全顽疾,亟须构建“教育—预防—救援”三位一体的防溺水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防溺水,教育先行。对于青少年儿童,各大中小学幼儿园要深入开展禁止私自下水、禁止擅自结伴游泳、禁止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水域玩耍等常态化教育,制作防溺水儿歌、动画短片,将心肺复苏、漂浮技巧、应急救护办法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并进行现场应急救护培训沉浸式体验教育,让安全教育从说教走向体验实践,实现从重宣传教育向传授自救技能转变。对于家长,要落实好《监护责任清单》,做到“视线不脱离、距离不超1米”等监护具体要求。

构筑溺水防护的生命防线,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和法律法规制度的有力保障。要推动《未成年人防溺水管理条例》立法,明确水域管理责任主体。设立“防溺水安全员”岗位,在重点区域进行常态化巡查。进一步构建防溺水“责任共同体”,比如广东省推行的“水域承包制”的做法就取得了明显成效。统计数据表明,2025年上半年该省溺水事故同比下降41%。

防溺水工作的实践启示我们:公共安全治理需要突破“政府包办”与“教育万能”思维,在政府督导、法律保障、教育浸润的同时,还要通过技术赋能、社会动员和制度创新,让社会各界和每个要素都成为溺水防线的组成部分。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技术赋能防溺水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防溺水工作正从传统的“被动救援”向“主动预防”转变,大大提高了预防工作的效率和响应速度。例如,湖北秭归县茅坪镇就在四溪段安装了8套智能监控设备,实现了对四溪村重点水域的全覆盖;在湖南双牌县五星岭乡,无人机不仅用于日常巡查,还能广播宣传自救互救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新兴技术在防溺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群众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构筑溺水防护的生命防线,是一项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社会共治工程。家长要尽到监护责任,避免儿童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单独靠近水域;学校要将防溺水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社会要鼓励志愿者参与水域巡逻,企业要捐赠救生设备履行社会责任。湖南某县创新“四员联动”机制——网格员定期巡查、教师入户家访、志愿者驻点劝导、家长签订责任书,形成闭环管理。数据显示,该模式使暑期溺水事件同比下降42%。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消除了暑期青少年“监管真空”。

从政府的统筹部署到部门的协同联动,从学校的安全教育到家庭的悉心监护,从社会志愿力量的参与到科技手段的有效赋能,每一份力量都在为生命防线添砖加瓦。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防溺水工作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才能真正构筑起溺水防护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