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文明之约 共建文明之城

2025-07-30 07:50:17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李福鑫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全区开展“争做新时代文明兴安人”活动,正是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全力培育文明风尚,加快建设文明兴安。

如今,城市不仅是高楼大厦的聚合体,更是精神与文明的栖息地。“文明”的内涵,其分量远超整洁街道、交通通畅等外在形态,其核心在于公民举手投足展现的礼仪修养与道德自觉。文明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生动展现,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更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一位兴安儿女都应从小事小节、细微之处积极践行文明礼仪,让文明成为每个兴安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

让理论宣讲“受欢迎”。如何打破官方话语与日常话语的壁垒,拉近理论政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公民愿意听、听得懂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的关键环节。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传统“灌输式”宣讲模式,积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充分发挥地委党校红色教育小分队和廉政教育小分队作用,巧妙地将“讲政策”与“送文艺”相融合,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通过文艺宣讲、故事宣讲、互动宣讲、实地宣讲等形式,将宣讲阵地延伸到村民家门口和田间地头,将党的理论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枯燥为生动、化晦涩为通俗,更接地气、更好地被接受。我区开展全民素养提升、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服务、全民健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网络文明建设、守信践诺、爱心互助帮扶八个专项行动过程中,可以把宣讲内容转化为“三句半”、说快板、唱戏曲、地方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家乡的变化、生活的改善,用生动故事、鲜活案例,以事说理、以小见大,把“大道理”变为“小故事”,采用好懂易记的顺口溜等方式传递理论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让基层落实“可持续”。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建设文明城市,重在推动各级各部门求真务实、不折不扣抓落实,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从群众关心关切的事情入手,突出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恶习陋俗,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满足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修复休闲广场、运动场馆、阅读空间等,防止出现“无阵地”或“零活动”现象。全区推行“半价菜”“小份菜”,深化“光盘行动”,节约新“食尚”已经深入人心;从操办规模到宴席标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渐被更多人接受……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就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中下功夫,塑造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如今的大兴安岭,文明培育涵养新风、文明实践蔚然成风、明创建惠及民生。从城镇到乡村、从单位到家庭,文明和谐的景象处处可见,文明新风徐徐吹来,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做新时代文明兴安人,共创文明兴安,非一朝一夕之功。当每位公民都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将文明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大兴安岭便会从内而外焕发和谐光芒。以礼仪之光照亮公共空间,以道德力量凝聚人心,终将共同铸就一座座凝聚着人性光辉与秩序之美的文明丰碑——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应有内涵,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