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艳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能力和作风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干部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实践引领,着力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由此可见,思想引领、制度保障、能力提升、监督约束四位一体,正是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实践路径。
以思想引领筑牢忠诚根基。忠诚是干部的首要政治品格,也是衡量干部是否合格的第一标准。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干部队伍就会信仰迷茫、精神懈怠,干部甚至可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因此,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仰。新时代的干部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各级党组织应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班、集中轮训等多种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教育引导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党性教育,锤炼政治品格。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之本。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干部传承红色基因,不断锤炼党性。要注重价值观塑造,培育家国情怀。忠诚体现为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负责。要通过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养干部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使其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以制度保障锻造干净队伍。干净是干部的立身之本,是群众信任的基石。唯有制度健全、执行有力,方能确保干部清正廉洁、作风优良。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带病提拔”。严格执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行政治素质考察负面清单制度,对政治不合格的干部“一票否决”。同时,强化任前审核,防止“带病上岗”。要健全权力监督体系,扎紧制度笼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强化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协同发力,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防止“四风”反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日常监督、群众评议等方式,确保干部始终保持优良作风。
以提升能力筑牢攻坚之基。担当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但仅有担当精神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素质。新时代的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攻坚克难能力。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必须在实践中经受磨炼。要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中锻炼,提高其应对风险挑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化专业培训,增强履职本领。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干部,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培训。经济部门的干部要提升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基层干部要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确保干部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要鼓励创新思维,培养战略眼光。新时代的干部不能仅满足于“守摊子”,还要善于“闯新路”。要鼓励干部解放思想,培养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使其能够把握大势、谋划长远,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监督约束促进长效发展。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担当作为。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既看显绩也看潜绩,既看短期成效也看长远贡献。对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社会力量。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利用“互联网+监督”模式,让群众能够便捷地反映问题。同时,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要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事热情。改革攻坚难免会有失误,要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探索失误与违纪违法,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避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现象。
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思想引领、制度保障、能力提升、监督约束多管齐下。只有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能力建设作为关键,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才能锻造出一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干部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漠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