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02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用“十三个坚持”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其中第八个坚持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核心要义在于破除束缚、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扎根奉献、脱颖而出。
搭建多元平台,拓宽引才聚才渠道。要主动“走出去”引才,搭建多元化对接平台,打破“坐等人才上门”的被动局面。要定期组织“招才引智专场活动”,走进高校、科研院所或产业聚集地,定向推介区域发展优势和人才需求,借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带着项目、岗位和政策上门引才,增强引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力“乡情纽带”吸引在外人才回流,通过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返乡人才座谈会”“家乡行”等活动,用乡愁、机遇和政策打动在外游子。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人才联络站”,让在外人才成为区域的“招商引才代言人”,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倍增效应。
打破地域与身份壁垒,延展引才半径。不设户籍、学历、资历等硬门槛,不局限于本地、本行业或特定背景的人才,以全球化、开放式思维,关注不同领域、阶层的潜在人才,如为非名校出身但有实战能力的“偏才”“专才”开辟绿色通道,借鉴深圳对高端人才的“秒批”落户、杭州为数字经济人才放宽社保限制等经验做法,用灵活的人才政策跨地域吸引人才。实施“柔性引才”模式,对不愿全职迁移的顶尖人才,通过项目合作、远程指导、短期驻留等方式,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如企业聘请行业领军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围绕特定研发项目提供远程方案指导,定期到访企业解决核心难题。
推动人才与产业协同,形成聚集效应。人才聚集需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打造人才链,通过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借鉴上海张江科学城聚焦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用产业集群吸引相关人才“扎堆”的好做法,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吸引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发展。要避免“重引进、轻使用”,需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充足的资源支持和发展空间,打破论资排辈,让人才在实践中发挥专长,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自主权、项目决策权,激发创新活力。
营造尊才与爱才氛围,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宣传优秀人才事迹、设立人才表彰制度等,在社会层面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共识,让人才感受到自身价值被认可。鼓励容错试错,为人才创新提供宽松环境。从“唯头衔论”转向“重实绩论”,让技术工人、基层教师等从一线实践中走出来的人才也能获得认可。人才聚集不仅靠薪资,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往往比高薪更能打动人才,需打造完善的配套环境,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医疗保障、住房支持、文化生活等,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如推出子女入学保障、购房补助等政策,让人才无需为生活分心,切实增强人才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
激活本土存量潜力,夯实人才根基。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只盯着“外来和尚”,更要盘活本土人才“存量”。本土人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产业基础和实际需求,是推动发展的“原生动力”。要建立本土人才数据库,全面摸排乡村能工巧匠、种植养殖能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分类建档、动态管理,让各类本土人才“浮出水面”。要为本土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探索制定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师带徒”“老带新”、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建立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合作机制,鼓励“外来专家+本土骨干”结对攻关,既发挥外来人才的技术优势,又帮助本土人才成长,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培养一群”的良性循环。
创新分类与自主机制,释放人才活力。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激发人才活力的“指挥棒”,要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领域人才实行“分类评价”,比如对农业人才侧重田间体系、技术推广成效;对企业人才突出市场效益、技术创新成果;对基层人才关注服务质量、群众口碑。要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评价自主权,让“用人单位说了算”。将人才评价权下放给企业、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由他们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评价标准、开展考核评价,政府主要负责监管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建立“评价结果与激励政策挂钩”机制,对评价优秀的人才在项目申报、资金支持、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让干得好的人才评得好,真正实现“以评价促发展、以激励促担当”。
聚才的关键从不是盲目追求“数量堆叠”,而是要构建一套让人才“来了有舞台、奋斗有奔头、价值能实现”的良性生态。对人才而言,比单纯的引进更重要的是能否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当“干得好就有奔头、有价值就被看见”成为常态,人才自然会从“被动引进”转为“主动奔赴”。当舞台够宽、机会够多、回报够实,人才便不再需“三顾茅庐”的邀约,而是带着热情与创造力主动扎根,让“人才聚、事业兴”的正向循环自然生长。
(作者单位:新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