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凌
近日,北京遭遇连续强降雨。7月28日清晨,洪水灌进了密云水库旁的太师屯镇葡萄园村。家住附近的铲车司机王天宇与开冲锋艇的渔民王利新、王利国兄弟以及王冲、段晓成组成一支临时救援队,一次次把被困群众由冲锋舟送到铲车的车斗里,再送回镇里的集中安置点。“我们估计救了一百多人”,5位北京大哥自豪地说道。(据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5位北京大哥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凭借专业技能和设备第一时间赶赴百姓受困现场,打通了生命救援通道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行为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这正是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他们身上发出的点点善行微光,汇聚成温暖的火炬。他们尽自己所能地传递着真善美,播撒着正能量,为受困中的人们带来温暖与感动。他们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好人”的精神,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5位北京大哥用铲车斗当成“生命舟”,冲锋艇用作“摆渡船”,在齐胸深的水中救出百余村民。这场自发的生命接力,不仅展现出新时代的英雄气概,更揭示了城市文明最深厚的根基——普通人之间守望相助的真情。铲车斗被临时征作救生艇,渔船承担起救援艇的角色,这种“就地取材”的智慧,展现了民间力量在应急状况下因地制宜的创造力,印证了基层救援的关键在于“物尽其用”而非一定依赖顶尖装备。
“都是街坊邻居,见不得他们遇险”——救援者朴素的心声,道出了中国基层社会“患难相扶”的互助传统。这种基于邻里情谊的快速响应,有效填补了专业救援力量抵达前约2小时的“时间窗口期”,奋战在抢险救援的“最前沿”。此外,铲车开道、冲锋艇转运、人力背送老者,形成一种未经编排却无缝高效协作的救援链条。真正的城市韧性不仅在于防洪工程规格,更在于“邻里守望、自发互助”的社区网络。
救援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铲车司机和渔民群体,也反映出基层技能人才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密云区尝试将这种偶发义举转化为可持续激励机制,探索以“善行积分”等制度对接并鼓励民间善行义举,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可以说,城市的日常建设与发展,培养了更多像“王天宇们”这样掌握实用技能的人,也在积蓄着应对突发事件的潜在力量。在此次北京防汛抢险中,活跃着十多支民间救援队的身影,正是这种植根于民众的互助精神所催生的“内生抗灾力”的体现。
5位北京大哥的义举,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可探索将铲车、渔船等具有救援潜力的民间设备纳入防灾减灾信息库,通过GPS等技术实现灾时快速调度响应,使临时处置转化为制度化安排,并推广“邻里守护”模式,培养更多具备基础救援技能的“社区应急志愿者”,让每个社区都有应急处置的“储备力量”,助力实现救援需求与志愿者资源的快速高效匹配。
5位北京大哥的铲车,承载的不仅是百余名获救群众,更是对现代化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深刻思考。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传播英雄故事时,更应思考如何将这份情感转化为制度实践:通过普及应急教育、优化资源调配、善用智能手段,让更多普通人能够在灾难面前,有能力也有信心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唯有如此,“铲车侠”的个体担当才能升华为全社会共有的抗灾韧性,让源于人性的互助光芒成为可期的常态。
平凡之躯,非凡之举。这场自发展开的救援行动,如同黑暗中的火炬,点亮了人性的光辉。当“我们估计救了一百多人”的简单素话语引发全网共鸣,其价值已远超事件本身,成为中国式防灾救灾中民众互助力量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