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选择。翻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六十多年壮美画卷,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嬗变:昔日的高寒禁区、莽莽林海,正转身成为祖国北疆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理念经历了从大规模采伐到封山育林、实施“天保工程”,再到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根本性转变;曾经的“极寒偏远、人迹罕至”之地,如今凭借“大森林、大湿地、大氧吧”的独特魅力和“找北探源”的神奇体验吸引着八方游客;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冷资源”催生出蓬勃的“热产业”;从“困于北”到“兴于北”,大兴安岭探索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振兴的一体化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浓墨重彩绘“绿色”,筑牢兴安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生态功能保障区,总面积约32.7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国有林最集中的国家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是祖国北疆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近年来,大兴安岭人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不断拓宽将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全区正聚焦聚力建设“六个兴安”,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努力为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增添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浓墨重彩。
赓续传承筑“红色”,凝聚北疆奋进精神力量。红色基因是大兴安岭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血脉传承,回望大兴安岭六十多年开发建设史,在这片高寒禁区,无数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从战严寒、破禁区到建设林海明珠,从落实避危兴林策略到推动转型发展,从挖掘“冷资源”到激活“热产业”,一代又一代的大兴安岭人薪火相传“拼搏、创业、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品质,铸就了“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坚定政治品格。党校、高校等阵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利用党史馆、宣讲会等载体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深度融合本土红色资源,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各学段学生在重要纪念日到铁道兵纪念碑等红色实践基地开展研学实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各级党政机关、社区等通过情景党课、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将红色基因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大兴安岭人民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自觉,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能。
创新驱动赋“蓝色”,培育兴安新质发展动能。大兴安岭积极将地域特点转化为发展特色,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培育具有林区鲜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坚持林下经济与旅游业双轮驱动,兴安人民的生态财富不断充盈,富民道路越走越宽。深化地校合作机制,为林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大力发展寒地特色种植养殖和森林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以科技赋能产业链升级。特色文化旅游、寒地测试、新能源等生态主导型产业异军突起,积极打造国家级寒地测试产业基地和百亿级寒地测试产业集群;特色文化旅游围绕“大北极”旅游区核心加速发展,龙江第一湾、二十二驿站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新组建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漠河文旅学院,系统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依托大兴安岭技师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与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公司联合创建的大兴安岭新能源产业学院,精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壮大提供核心支撑。
固本强基聚“金色”,激活人才振兴核心引擎。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大兴安岭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紧扣《新时代兴安人才振兴“30”条》政策要求,创新人才引进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配套住房保障、配偶安排、子女入学等专属政策,着力构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广阔的舞台。在引才的同时,更需精准做好留才育才文章,育才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聚焦“术业有专攻”,培养“专精尖”人才,优化人才培育路径;鼓励人才下沉基层一线经风雨、长才干,开阔眼界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帮助人才尽快成长。留住人才重在留心,要真情实意爱才。持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采取先进典型选树等方式强化精神和物质激励,营造全社会惜才、爱才的浓厚氛围。聚焦人才身心健康,提供涵盖安居、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全链条服务保障,彻底破解人才后顾之忧,实现人才总量有提升、人才干事有平台、人才服务有保障,助力人才驶上干事创业“快车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奏响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聚焦远景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大兴安岭地区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居民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坚定“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为兴安高质量发展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