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维霞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当下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中国的城市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已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任务,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明形象是城市的一面旗帜,它呈现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它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厚度,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主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城市文明形象能够体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水平,最终提升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厚积新质生产力优势,筑牢城市文明形象的物质根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文明需要夯实的物质基础。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要立足于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深度挖潜地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使其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绿色化实现深度融合,最终在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此,既要聚焦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代表着未来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新趋向,更要突出地域在寒地测试、森林碳汇、康养医疗,生态旅游等多方面的潜质,来锚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厚积新质生产力优势,从而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空间结构、人居环境、能源体系、交通物流体系、社会服务以及城市治理等提供充实可靠、智能高效、宜居宜业的物质保障,筑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物质根基。
深耕地域文化特质,滋养城市文明形象的精神血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文明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城市需要精神和品格的引领。城市文明形象是一座城市历史底蕴、文化特质、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主体,城市要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传承中华文明深厚底蕴,汲取其精神滋养与思想力量。既要赓续中华文脉,着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要擦亮地域在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鲜亮底色,厚重地域文化特质。通过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从而为城市的公共道德、文化教育、社会风尚、公共文化空间等提供丰富文化滋养,培育城市的“精、气、神”,涵养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精神血脉。
厚植人民情怀,锚定城市文明形象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造福人民,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在城市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文明建设既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厚植人民情怀,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城市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期盼与向往。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在实现城市文明有序、社会和谐美好、智慧城市治理等鲜活实践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锚定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价值追求。
实践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文明形象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厚积新质生产力优势、厚重地域文化特质、厚植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通过正确把握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物质根基、精神血脉、价值追求这三个关键维度,城市的文明之光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加璀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添亮丽风景。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