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人才事业蓬勃发展,形成“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科学理念,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
拓渠引智,激活人才“春江水”。引才工作要跳出“广撒网”思维,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精准发力,既要打开“引进来”的通道,也要筑牢“引得准”的根基。要坚持需求导向引才。紧扣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梳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人才缺口,建立“产业需求—人才标准—引才清单”联动机制,避免“重数量轻质量”“重头衔轻实效”的倾向,让引进人才与发展需求同频共振。立足林下经济、特色文化旅游、绿色矿业等生态主导型产业,绘制“人才地图”,定向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动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以创新引才手段聚才。打破地域、身份、职称等传统限制,推行“柔性引才”“项目引才”等灵活聚才模式,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的专业型人才采用“技术合作”“顾问指导”“兼职任职”等方式,不唯“户籍”唯“实绩”、不唯“全职”唯“贡献”。搭建跨区域人才合作平台,通过共建人才飞地、联合攻关项目等形式,吸引外部人才“为我所用”。
搭台赋能,擘画人才“新蓝图”。育才工作要立足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抓好拔尖人才培养,也要重视梯次队伍建设,构建覆盖各领域、各层级的人才培养体系。要突出靶向施策育才。根据不同领域人才特点,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如对专业技术人才,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开展“靶向培训”;对基层实用人才,围绕岗位需求、实践技能组织“实操教学”;对青年后备人才,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提升素质能力。避免“一刀切”式培养,让每个层次的人才都能获得适配的成长资源。要搭建实践平台育才。把“一线历练”作为人才成长的重要路径,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岗位流动,让人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本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通过“师带徒”“老带新”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要注重长远规划育才。树立“久久为功”的育才理念,将人才培养纳入长远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年龄段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为青年人才预留发展空间,为中年人才搭建突破平台,为老年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创造条件,构建“老中青”衔接的人才梯队。
拴心留人,营造人才“软环境”。留才工作的关键是“拴心留人”,要从服务保障、发展赋能、情感认同多维度发力,让人才不仅“留得住”,更能“扎下根”。要提升服务温度,建立人才需求动态响应机制,定期开展人才走访调研,主动了解人才在工作保障、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变“人才上门求助”为“主动靠前服务”。针对人才关注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全程帮办医保、落户等手续,让人才感受到“来了就是自家人”的温暖,不为生活琐事分心,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工作。要创造情感认同,鼓励人才参与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活动,让外来人才了解林区的开发历史、民俗文化,在参与活动中增进与新林热土的情感联结。定期举办青年人才联谊活动,帮助青年人才拓宽交友渠道,建立友谊、收获爱情,让更多青年人才爱上新林、建设新林。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通过常态化沟通交流,倾听人才心声、回应人才关切,让人才在情感上找到归属感,从“异乡客”真正变为“主人翁”。
才尽其用,奏响人才“奋进曲”。用才工作的核心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通过完善机制、搭建舞台,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要健全人岗适配机制。建立人才能力评估体系,结合岗位职责、工作需求精准匹配人才,避免“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尊重人才专业特长,对确不适应岗位的人才及时调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实干者有回报、贡献者有激励。畅通人才职称晋升、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有奔头、有干劲”。要营造尊才爱才氛围。通过宣传人才先进事迹、举办人才表彰活动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鼓励人才参与决策,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等方面听取人才意见,让人才感受到“被重视、被信任”,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要始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导向,以更开放的姿态引才、更系统的举措育才、更暖心的服务留才、更科学的机制用才。唯有全方位做好人才工作,方能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让各类人才在时代舞台上大显身手、各展所长,以智慧与担当共绘发展蓝图,同创美好未来。
(作者系新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