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功
“旧手机、旧电脑换菜刀、换不锈钢盆喽!”这与时俱进又略带夸张的吆喝,您是否也曾听过?一些闲置的“电子家当”留着无用,很多朋友会考虑出手置换,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那么,其中的风险隐患您又是否全然了解?(8月13日 央广网)
智能手机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数字档案袋”,里面装的不只是通讯录、照片、聊天记录,还可能藏着出行轨迹、身份证信息、银行卡资料,甚至是工作邮件或敏感内容。许多人认为,随手删除信息、恢复出厂设置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普通删除只是把信息数据标记为“可覆盖”状态,实际内容依然留在存储芯片里,用专业工具很容易恢复。有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近半数闲置交易智能设备存在数据残留或擦除不彻底问题。
一旦手机里的信息被不法分子复原,个人隐私就面临泄露风险,不仅可能造成财产损失,甚至还可能引来诈骗、冒用身份等连锁反应。上海的程女士就因旧手机信息未干净删除,被犯罪分子盗取了支付密码,接连被盗刷了5000元和30000元。国安部门也提醒公众:个人手机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机密泄露。
目前,闲置手机的回收主要有两大渠道。一种是走街串巷的“游击”小贩,打着“高价回收”“即时兑换”的幌子,却几乎没有任何数据清理保障。另一类则是“正规军”,包括品牌官方回收计划、电商平台以旧换新业务等。此外,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回收项目也已在省会城市开通服务,消费者可通过“芯碎无忧”小程序下单上门或邮寄回收。不过,因为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正规渠道回收尚未成为大众首选。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多部废旧手机,但进入二手闲置平台等新型回收渠道的只有10%左右,也就是说,剩下约90%的闲置手机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真正守住个人信息安全,必须多方发力,规范闲置手机的处理。作为个人,在处置旧手机前务必按照标准流程彻底清除数据,手机厂商也可开发“一键深度清除”等功能,帮助用户快速、彻底地删除信息。选择回收渠道时,一定要认准官方回收、大型电商平台、或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切勿因图省事或小便宜而选择非正规回收。回收企业应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加大回收激励力度,吸引更多闲置手机回流。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讲清非正规回收的危害,加强对非正规回收点的排查,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数据恢复和倒卖行为,引导公众主动选择安全可靠的处理途径。
手机换菜刀,看似划算,却可能换来一把刺向个人信息的“利刃”。我们每个人都应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不贪小利,不冒风险,从源头切断信息泄露的可能,让闲置手机真正安全地“变废为宝”,而不是成为隐私泄露的“导火索”。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