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
森林是兼具水库、粮库、钱库与炭库功能的重要资源宝库。位于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凭借其“神州北极”的地理特质与“绿色宝库”的生态财富,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北方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资源保护、灾害防控与生态平衡维系,直接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命脉。然而,林区地域广袤、地形复杂,传统治理模式长期面临数据滞后、响应迟缓、人力匮乏等瓶颈。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与精准决策能力,正成为破解森林保护、资源管理等治理难题,驱动林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引擎。
人工智能是提升林区政务管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它为林区政务管理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在决策层面,传统依赖经验的管理方式难以驾驭复杂生态问题,而人工智能可高效整合气象、植被、病虫害等海量数据,借助算法模型精准预测生态变化趋势。基于多维度数据的深度智能分析,能为管理者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有效规避资源错配。在管理效率上,人工智能显著优化了传统管理流程。林区广阔的面积使人工巡查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而搭载AI图像识别技术的无人机可对大范围区域实施高效巡检,自动识别非法采伐、违建等行为,显著提升巡查效率。同时,智能办公系统能自动归档生态数据、精准生成报表,大幅压缩行政流程耗时,让管理人员聚焦核心治理事务。资源配置方面,人工智能实现了精准高效调度。通过分析生态修复需求与资源库存数据,系统可智能匹配管护站、物资储备点与治理区域,大幅加快应急资源调运响应速度,确保关键资源用在刀刃上。
人工智能是实现生态保护智能化的重要工具。它为生态保护提供了高度精准化的技术方案。在资源监测领域,传统卫星遥感存在分辨率局限,而AI算法对高光谱影像的深度解析能达到更精细级别,可精准识别树种、胸径及健康状态。通过对无人机航拍数据的智能分析,能精准掌握林木种群动态变化,为科学制定采伐限额提供坚实依据。灾害防控领域,人工智能构筑起立体智能防御网。火险监测方面,热成像摄像头与AI识别技术深度融合,能快速甄别炊烟与火情,显著降低误报率;病虫害防治中,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结合AI模型可提前预测病虫害扩散路径,有效提升防治效率。生态修复环节,人工智能显著优化了治理效能。在退化林地修复中,AI系统综合土壤、降水等数据,智能推荐最优适生树种与种植密度,大幅提高树苗成活率,有效降低复种成本。
人工智能是提升公众信息服务能力的有力保障。它成功搭建起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智慧桥梁。通过智能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智能平台精准绘制公众关注热点图谱,定向推送盗猎警示与防火知识等内容,极大提升环保宣传的触达效率,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公众监督渠道也因技术赋能得以拓宽。AI系统支持市民上传可疑行为图片,即时完成识别与分类,有力协助违法案件查处,织密全民共治的坚实防线。在服务优化上,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公众体验。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推送实时防火预警与生态科普,减少旅游投诉;语音交互机器人可精准解答大众咨询的多类生态问题,让公众便捷获取保护知识。
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治理的核心驱动力,从政务效率跃升到生态精准守护,再到公众深度参与,全方位重塑治理格局。从“砍树人”到“看树人”的身份蜕变,从传统管理到智慧治理的模式跃迁,从资源消耗到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生态治理的数智化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治理理念的深度革新、治理体系的结构重塑与治理价值的本质回归。唯有将数智化深度融入生态保护的内在机理,方能在这片广袤的林海中,开辟出一条兼具技术先进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治理新路。推动AI技术与林区治理深度融合,是实现生态保护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守护这片绿色屏障的战略抉择。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