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骏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独特禀赋,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塑造区域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升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兴安岭地区地处我国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边疆地区,这里不仅有着广袤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积淀了类型丰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涵盖古驿道、林业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抗联遗址等红色文化以及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萨满智慧等生态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然而,当前大兴安岭地区面临着资源闲置与乡村发展滞后的双重矛盾,如何以“文化赋能”为理论切入点,将这些尚未充分开发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构建大兴安岭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政府应加强对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顶层设计,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出台鼓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建立健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制度,明确保护责任和措施,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工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激活资源转化,构建资金与人才双轮驱动机制。资金和人才是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保障。要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形成多方投入的格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一批既懂历史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为当地培养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前来创新创业,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技术赋能创新,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智慧管理。加大对数字技术的投入,扩大应用范围,推动兴安地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智慧管理。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共享和利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旅游流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展智慧旅游,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如在线预订、智能导览等。通过技术赋能创新,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深化多元协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深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村民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企业要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营,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方沟通与合作;社区和村民要主动参与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来,分享发展成果。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如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确保各方主体能够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多元协同,提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聚焦边疆特色,统筹文化振兴与生态安全。兴安地区作为边疆地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聚焦边疆特色,统筹文化振兴与生态安全。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因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将文化振兴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实现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加强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弘扬边疆特色文化,增强边疆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
大兴安岭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发展动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坚持以“文化赋能”为核心,充分发挥文化资本的作用,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相信通过这些努力,能够破解大兴安岭地区资源闲置与乡村发展滞后的矛盾,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