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文物是历史发展进程的记录载体,通过文物保护与分析,能够窥探历史演进过程,还原历史事件,并能继承前人的智慧及经验,对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刻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大兴安岭地区拥有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要切实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
不可移动文物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不可移动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保护和利用不可移动文物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着眼于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深入研究不可移动文物可以揭示出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文物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它们是时代的印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通过严谨的考古研究、历史文献梳理以及民间传说的收集,我们能够还原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让文物的故事生动鲜活起来。只有当人们真正了解文物所蕴含的价值,才能激发内心的共鸣与敬畏。比如,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鄂伦春的萨满舞,狩猎习俗、兽皮制作技艺、剪纸、“斜仁柱”、服饰、萨满服饰等进行了收录。大兴安岭地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少数民族生活的变迁。
不可移动文物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其中文物旅游占比最大,G331这条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边境公路不仅风景如画,更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呼玛县白银纳乡的鄂伦春语童谣,到漠河北极村的指尖技艺,这条公路仿佛一条绚烂的文化丝带,串联起北疆的壮美与神秘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文物的活化利用,包括现场展示和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物进行虚拟展示,可以提升文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让文物说话,将原本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族村的每一块桦树皮、每一道兽皮缝线,都仿佛在娓娓道来这个民族的迁徙历程。大兴安岭地区现有21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55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更是荣获了“乡村工匠名师”的殊荣。呼玛和塔河两地也因深厚的鄂伦春文化底蕴,成功跻身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列。
数字化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科技的迅猛进步,加快了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过去,不可移动文物维护大多依靠人工修复、物理防护及保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护的功效,但在处理复杂或者细微的修复事务时,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尤其是在进行价值高、易破损或规模庞大的文物保护工作时,传统保护方法在效率及效果上,都难以满足既定目标。因此,如何利用先进技术辅助文物维护,已成为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2022年,大兴安岭地区启动了鄂伦春族非遗项目的记录式保护工程,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建立一份“数字记忆”。大兴安岭对鄂伦春族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建立“数字记忆”,形成覆盖广泛的文化遗产网络,让不可移动的文化瑰宝活起来。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