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功
当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6%;据测算,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4600万,2050年将增至5800万左右。庞大的失能老人基数背后,是持续攀升的护理需求,与显著的服务人才缺口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550万,新增从业者流失率长期在40%至50%。一边是老龄化浪潮下的刚性需求,一边是行业人才的快速流失,供需矛盾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与地方也已出台系列政策,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把“养老服务师”列入新职业序列。上海出台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明确2027年护理员规模不少于8万人。不少机构也在待遇上释放诚意,为护理员足额缴纳五险一金,薪酬水平高于当地平均标准。即便如此,“来了又走”的循环仍未打破,留人难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留人难”的症结在于从业“获得感”与“付出度”的失衡。早班、白班、夜班叠加,护理员每日工作时长常达12至13小时,甚至出现“4人照护30位老人”的现象。有的护理员需24小时待命应对突发状况,在长期“精神紧绷”状态下,身心俱疲成为行业常态。尽管行业薪酬高于同类型工种平均水平,但结合超长工作时长与高强度工作内容,其绝对吸引力仍显不足。更关键的是,公众与养老护理人员自身对这个行业的认可度普遍偏低,认为这是“伺候人”的工作,缺乏技术含量,让从业者看不到发展前途,最终选择离开。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推进养老护理事业发展,是应对这一国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需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其一,要提升从业者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合理提高薪金水平,确保收入与付出相适配;加强宣传引导,宣传养老护理行业的社会价值,宣扬从业者先进事迹,扭转社会对行业的偏见。其二,要切实为护理人员“减负”。优化人力配置,根据老人护理等级差异化排班,以此缩短护理员工作时间、减轻工作量。落实《劳动法》,足额发放加班费,让“多劳多得”落到实处。其三,要畅通职业发展路径。进一步细化职业标准,明确不同等级护理员的技能要求与晋升通道。加大对养老护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扶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机构提升员工福利、拓宽发展空间,让养老护理员觉得有干头、有奔头。
养老护理行业的“留人难”是“银发经济”发展中必须答好的一道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与护理需求升级,这一问题亟待重视。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拿出管用举措,把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好、使用好,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让从业者热爱岗位、安心工作,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有温度、有质量的养老服务。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