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载体机制 健全长效机制 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2025-10-15 08:21:14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王溪冰

自全区“争做新时代文明兴安人”活动开展以来,呼玛县将“争做新时代文明兴安人”活动作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形成了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生动局面。

创新活动载体,激发群众参与活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贴近群众需求,呼玛县以“三个创新”为抓手,推动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创新宣讲形式,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打造“银、红、青、蓝、彩”五色宣讲品牌,分别聚焦老年、学生、蓝领、青年、居民五大群体,开展防诈骗知识、爱国情怀、就业创业、国家安全等特色宣讲活动。由鄂伦春族干部群众组成特色宣讲小组,深入鄂伦春族聚居地,用鄂伦春语和汉语双语进行宣讲,用民族语言传递党的政策。通过这种分众化、精准化的宣讲模式,有效提升居民群众的参与度和知晓度。创新实践场景,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生活场景。在餐饮场所张贴《文明餐桌倡议书》及宣传牌,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健康饮食;通过“文明餐桌”行动推广小份菜、半份菜,将节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景区建立“文旅体验官”机制,以游客视角优化服务,形成“文明旅游”良性循环。创新文化表达,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如端午节民俗展演、重阳节敬老活动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场景化、生活化的活动设计,呼玛县实现文明理念从“抽象倡导”到“具象实践”的转变。

深化宣传引导,营造全域文明氛围。宣传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呼玛县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进,构建全方位传播矩阵。线下宣传重渗透,开展“国旗耀北疆”活动,组织全县各机关单位、学校、口岸等场所升挂国旗,打造“国旗一条街”,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主旋律。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等实体阵地,通过悬挂标语、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氛围。例如,“强国复兴有我”马拉松阅读、征文、绘画活动,“放下手机读会儿书”全民阅读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居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线上宣传强互动,依托“呼玛融媒”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劳模风采”“网信普法”专栏,以短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文明故事。同时,通过“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引导网民参与文明祭扫、诚信宣传、文明出行,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行为的正向互动。实现特殊群体全覆盖,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采用广播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传统媒介,确保文明宣传“不留死角”。这种立体化宣传模式,既扩大了覆盖面,又增强了感染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建设常态化。精神文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呼玛县通过“三个结合”推动工作常态化。与民生服务结合,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以“普惠托育服务”缓解家庭育儿压力,让群众在享受服务中感受文明温度。与基层治理结合,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治理模式,组织各乡镇、社区、村屯干部参与“红马甲”助力基层治理活动,将志愿服务嵌入社区管理。开展“爱心兑换爱‘新’餐券”主题活动,用爱心行动兑换爱“新”餐券。开展困境学生帮扶活动,发放“金秋助学”助学金、捐助爱心助学礼包。入户走访残疾学生家庭、困境学生家庭,为困境学生送去关爱与温暖。一系列暖心举措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弘扬互助精神。与制度保障结合,完善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开展“诚信之星”评选,以制度约束促进守信践诺。开展“净网”专项行动,通过整合“两微一端”资源、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测等方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通过制度固化、民生关联、治理协同,呼玛县实现了文明建设从“活动化”向“常态化”的转变。

呼玛县落实全区“争做新时代文明兴安人”活动的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宣传创新和制度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格局。未来,呼玛县将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如鄂伦春族非遗传承、边境口岸文化等,打造更具辨识度的文明品牌,保障群众的参与可持续性。唯有如此,才能让文明之风吹遍兴安大地,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作者单位:呼玛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