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跃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应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制度保障和系统推进,切实推动技能人才数量更足、结构更优、“含金量”更高。
构筑技能人才深度供给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造就大批技能人才的有力抓手,要建立健全政策协同、职能整合、资源贯通的“大培训”工作格局,统筹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多元办学,推动职校数量、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地区产业发展、人口结构、就业需求等情况相适应。
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精度。当前,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正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亟需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要坚持“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紧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培训链、延伸教学链、打造人才链,不断调整、优化和更新职校专业设置,满足新职业对新技能的需求,促进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础。
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空间维度。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引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指挥棒”,要深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持续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大放权赋能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赋予企业、培训机构、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更多自主权,推动技能人才评价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同频共振、与产业转型升级同向发力。
提升技能人才地位待遇高度。长期以来受“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影响,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较低,甚至存在“低人一等”的偏见。要坚持从技能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入手,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动国家级荣誉评选向高技能人才适当倾斜,健全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持续彰显技能人才社会价值,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时代风尚,激励新时代青年积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