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凌 王同文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这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东北抗联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白山黑水间谱写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诗。东北抗联精神,正是白山黑水间永立的不朽丰碑。聆听这昂扬的军歌,仿佛又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抗联岁月,更加坚定了我们“把抗联精神传下去”的信心决心。
抗日的先锋,英雄的赞歌。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中国共产党即发表宣言,呼吁社会各界民众以武装手段驱逐日本侵略者,并迅速组织抗日游击队,整合各路义勇军,最终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战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这支孤悬敌后的抗日武装,在-40℃的极寒中,以草根树皮为食,用简陋的步枪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14年间,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日长城,牵制76万日伪军,“为全国抗战保存了火种”。田汉、聂耳联袂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最著名的抗战救亡歌曲。当“杨靖宇支队”战旗在“9·3”阅兵场上猎猎飘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精神传承。
民族的脊梁,不朽的丰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率先举起抗日旗帜。杨靖宇牺牲后,日军解剖发现其胃中只有未消化的棉絮和草根;赵一曼就义前写给幼子的遗书,至今读来仍令人泪目;赵尚志牺牲前所留“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的词句,今天读来仍感到豪气干云。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头颅可断,血性难消”的民族气节,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起了不屈的脊梁。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面对日军残忍的“三光政策”,在-40℃的严寒中坚持游击战,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生存奇迹。致敬抗联英烈,不仅是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更是新时代勇毅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动力。
永恒的精神,壮阔的征程。东北抗联用14年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在中华民族精神版图上镌刻下最悲壮的坐标,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深刻内涵,其精神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抗联精神不仅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精神火炬。2025年9月,“杨靖宇支队”战旗回归吉林,在东北大地上奏响传承红色基因的激昂乐章,成为传承抗联精神的“不灭火种”。这不仅是对英雄部队的礼赞,更激励着东北干部群众以迎接英雄战旗、礼敬民族英雄为契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白山黑水间,抗联将士用生命镌刻的丰碑和用热血铸就的精神,早已跨越时空的界限,照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辽阔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抗联精神将汇聚起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