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列为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与林业资源富集区,大兴安岭地区在“数实融合”浪潮中既面临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双重使命,也迎来以数字化激活生态价值的新机遇,因此,找准符合本地特色的融合“着力点”,是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增长动能的关键。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据传输的核心支撑,是数据传输的核心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数实融合”效率与质量。为应对大兴安岭地区“数实融合”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大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建设力度,从而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物联网设施布局。在大兴安岭地区,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能够显著提升林农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比如,在林业领域,通过设置传感器网络和遥感设备,实现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精准管理,从而有效预防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在农业领域,物联网设施的应用则体现在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施肥设备等方面,这些技术的推广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为林农产业数字化、生态监测智慧化等场景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撑。
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健全数据安全法规体系。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法规是确保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要明确法律框架,规范数据采集行为,防止数据滥用和隐私泄露。完善的法规体系,需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机制,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区域间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与共享。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大兴安岭地区作为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还涉及大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这些数据的敏感性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需重点突破数据加密、隐私计算等关键技术,构建“采集-传输-应用”全链条安全防护体系,为生态数据、产业数据的安全共享保驾护航。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特色数字产业集群。为促进大兴安岭地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依托大兴安岭生态资源优势,以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为抓手,重点发展大数据存储、林业生态大数据分析等特色数字产业。首先,加大对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力度,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构建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其次,设立数字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支持人工智能在森林资源监测、林产品溯源等场景的应用研发,推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兴安岭地区的林农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林农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例如,在林业主导产业中,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的精准监测和管理,进而提高林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农业领域,则可以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结合智能农机设备,实现种植、灌溉、施肥等环节的精准化操作,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注重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本土人才定向培养。数字化人才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资源。在大兴安岭地区,可以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数字化相关课程,有效培养适应本地区“数实融合”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针对林农产业特点,可开发特色化课程,提升学生对本地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适应能力。
加大数字化人才引进力度。为弥补本地区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短板,大兴安岭地区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高端数字化人才前来发展,从而为“数实融合”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入驻。其次,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创办创新中心,为数字化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些措施不仅能够缓解当前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能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