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体现着社会整体文明素养与价值取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作出系列部署,这一部署,是深刻把握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的重大任务。准确把握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要求,对于持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与宜居品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基石。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该国、该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就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党和人民的归属感、进取精神和奋斗动力,凝聚全党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深深扎根于文化沃土、依托于文化自信。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愈挫愈勇,归根到底在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追求。这正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体现。我们党一大批早期革命家,同时是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为理想献身的农民运动家彭湃等,都是信念坚定的战士。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大兴安岭地区拥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既有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民族民俗等地域标识文化,也有鲜卑文化、新时期铁道文化、知青文化在内的不可复制的历史特色文化,还有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等生态特色文化。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了鄂伦春族的萨满舞、狩猎习俗、兽皮制作技艺、剪纸、“斜仁柱”、服饰、萨满服饰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沃土,持续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提升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面向新时代,不同领域的公民道德建设都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和公民价值规范有机融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在学校,我们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明素质。在家庭,要以良好的家风家教涵育道德品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亲情中持续升华。在社会,我们要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彰显社会道德高度。可以通过在我区宣讲先进事迹,汲取榜样力量,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丰富和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它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水平,更要看一个社会在价值领域、思想领域、道德领域、文化领域的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达到新高度,最根本的表现就是人的文明程度适应现代化要求、达到新时代的新高度。我们要用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精气神、孕育好风尚。不断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文艺工作者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创作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