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张雅华 李长军
中药材基地、鲜花海洋、旅游胜地、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众多新标签都见证着加区白桦乡加南村的变化,而这一切都要从青年村民李伟返乡创业说起。李伟成立了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头种起了北药,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户+合作社+种植基地+生态旅游”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产业发展新道路,带领加南村乃至白桦乡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快车道”。
念故土——返乡创业重情义
出生于1984年的李伟,从小家境贫寒,靠吃“百家饭”长大。17岁那年,他离家到外地打拼,2003年自主创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肉种鸡养殖和孵化产业崭露头角,年孵化鸡雏6000万只,并逐步形成饲料加工、种鸡养殖、鸡雏孵化、鸡肉供应、粪肥处理等全产业链,成为肯德基的专项供应商。2019年,收入稳定、事业红火的他有了回乡创业、建设家乡的念头。于是2020年初,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把目光锁定在北药种植上。当年4月,他成立了大兴安岭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任农业生产经营负责人。合作社以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为根本,主要经营中药材种植、储存、加工、销售等业务,为加南村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建基地——带领村民同致富
成立合作社后,李伟开始谋划建设北药种植基地,在白桦乡党委、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5000余亩,完成了哈尔滨以北最大北药种植基地项目土地流转。泽康琳合作社土地流转涉及农户40余户,2021年已带动用工1.5万人,今年计划用工2.5万人,他做到人员工资日结、土地租金年付,不拖欠、不克扣,这让跟他一起工作的村民都充满了干劲。村民李文忠说:“我以前就是靠种大豆为生,一年到头挣的钱刚刚够一家人生活,自从去年把一部分土地入股了李伟的合作社,农忙的时候没有那么累了,我和爱人闲暇时再来合作社干些零工,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李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不仅让村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分红,保本让利,还教村民种植北药,传授他们种药经验,带动村民一起培育药材,这不仅吸纳了加南村及周边村屯的剩余劳动力,也让农户的种植经营理念有了全新的改变,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种北药——合作发展前景好
大兴安岭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药材开创了大兴安岭中草药种植种类之“最”、面积之“最”的历史先河,去年,合作社不仅与国药种业签署了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协议,并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了国药集团在黑龙江省唯一的赤芍种子种苗种植示范基地,还与北京华邈中药引片厂签署了中药材收购协议,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签署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目前,合作社共抚育苍术、赤芍、白鲜皮等中药材307.5亩,标准化种植中草药3100亩,预计2025年成材收货。合作社喜人的形势不仅提高了加南村村民的预期收入,更重要的是提振了村民开展中药材种植业的信心。
搞旅游——打造绿色新引擎
2021年,在加区区委、区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合作社打造了集中药材良种繁育、产学研结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加区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我省面积最大、品类最全的中药材花海,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协议,被黑龙江省中药材种业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寒地龙药种子种苗示范基地”,合作社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地级合作社”。同时,合作社利用城市近郊独特区位优势打造近郊游,在基地对面配套建设了兴安百药谷农家乐,通过传统农村铁锅烹饪村民种植的蔬菜和养殖的鸡鸭鹅猪等,仅2个月时间里旅游观光人数达到2.5万人次,带动乡村采摘产业发展,20余户加南村村民增收致富,年均增收3万余元。
合作社成立以来,李伟常常从凌晨忙活到半夜十一二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头发开始变得花白,脸上的皱纹多了起来,越来越不像个“80后”。谈及几年来的感受,李伟笑着说:“作为一个农民,我得沾泥土、深扎根,尽我所能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他将借助“双寒产业”的发展机遇和乡村振兴的东风,继续带领乡亲们奋斗,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寒地龙药”高端品牌,未来,他将在大兴安岭南麓、甘河右岸呈现出一片万亩中药材花海,让泽康琳发展成为“寒地中草药”的龙头企业,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李伟(中)与合作社成员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