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林场的扑火队员进行防灭火演练。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张雅华 李长军
漠河林场地处中国最北的北极村,是我区唯一一家地方性国营生态型林场,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前沿阵地,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戍边固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林场为加快生态转型,依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在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先后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第十三届黑龙江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又荣膺省工人先锋号。
A.党建领航 初心致远
这个林场以“红在最北·翠比江南”为党建载体,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最北林场。充分发挥“最北林场文化长廊”、职工活动室、职工书屋、职工健身室等多功能场所的作用,激发职工工作活力。同时,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组织职工开展森林防火、营林抚育等专业培训,切实增强劳动技能。林场作为“景区党建联合体”成员单位,在环境治理、景区共建、边境管控、森林防火等方面积极作为,谋划开展“平安清明”战役,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文明祭祀”;将党建工作与森林防火、营林生产、资源管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同频共振,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B.激活优势 点燃引擎
制定了科学严密的防火制度,组建专业扑火队伍,建立覆盖全场的监测网络。积极组织扑火队员开展扑火知识和紧急避险培训。防火期内,严格落实科级领导带班制度,做到24小时值班值守。在施业区内布设防火宣传标语、警示牌等,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林场建场69年来,取得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优异成绩。建设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建成森林病虫害预测和防治体系,确保森林资源持续经营,永续利用。十年间,森林总蓄积量由293.6万立方米增加到329.2万立方米;人工造林1.6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0.97%增加到92.66%,比全省森林覆盖率高出45个百分点,有效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
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原则,加大更新造林力度,采用大苗移植等攻坚手段和先进适用技术,优化树种结构,加快选育和营造优质速生树种,完成森林抚育19.2万亩,荒山造林0.4万亩,封山育林2万余亩,病虫害防治4.9万亩。同时,加大边界监管、乱砍伐乱开垦整治力度,开展森林生态资源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35名生态护林员巡护着边境线生态安全,起到了“一名生态护林员就是一名哨兵”的守边护边作用。
C.心系职工 增收致富
林场大力支持广大职工参与林下浆果、菌类的采集,提高家庭收入。在管护站发展林下种养经济,饲养森林鸡、养殖灵芝、木耳等,为管护站职工创收。近年来,林场投入资金,采取有效措施,培育电商人才队伍,以最快速度发展电商产业。邀请专家为林场职工授课,丰富职工网络知识储备。通过电商平台拓宽了林场北药、蜂蜜、林下产品等销售渠道,全力打响最北生态品牌。
加大力度推进省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森林质量总体提升(中幼林抚育)、地方林业防火应急道路改造等项目建设。同时,着力打造的具有林区生产生活特色的漠河林区工段主题候车室以及极地森林冰雪穿越旅游项目,在增强广大游客体验感、幸福感、满足感的同时,切实增加职工收入。林场党委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奋力交出“林区三问”和“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新时代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