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奇,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不负于 一颗心

2024-07-30 07:57:0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李学奇(左一)向患者家属讲解治疗方案。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摄

   李学奇(上数第二排左六)在加区读书时与同学的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记者见到李学奇时,是在地区人民医院的导管室,此时的李学奇刚刚结束指导一天的手术。

“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专家团队的一员,我随团队是前一天中午到的大兴安岭,我今天指导做完手术,明天就返回哈尔滨,哈尔滨还有好多患者等着我。”李学奇说话时声若洪钟,目光炯炯,虽紧张工作了一整天也不见疲惫。“今天做了4台手术,有单纯冠脉造影术,还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大兴安岭是我的第二故乡,能帮到家乡的人,我感到非常开心。”

1966年,李学奇跟随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父母来到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1978年,他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大学毕业,他成为一名医生。1985年,介入心脏病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黑龙江省更是乏人涉足,李学奇追随国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王璞进入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从此,李学奇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漫漫“心”路探索。

“这张照片是我高中时期的珍贵记忆,那时候我们还年轻,充满活力,最近我们班上的同学约定在7月份回到加格达奇办一场同学聚会,重温旧时光。这张照片是我当年在加格达奇知青点当知青时的留影,那段日子我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下乡当知青的经历对我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母亲曾经在大兴安岭当过医生,她的敬业精神和坚韧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回想起那段日子,李学奇充满了感慨,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将李学奇在不同时间段的人生定点勾勒,描绘出的是一条波澜壮阔、奔涌向前的轨道。

1987年,他在省内率先开展为患者安植双腔心脏起搏器、频率应答型起搏器;199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经皮心包穿刺引流术;1996年,率先在黑龙江省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998年,在临床上首次开展双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时至今日,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心血管医生们的共识。

李学奇投入心脏病学医疗事业40载,除了是一名医者,他还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更多优秀的临床心脏介入医生是他为之努力的目标。如今,他所培养的弟子们遍布北京、上海、深圳、吉林、黑龙江各地医院,有的已成为心内科的领导和骨干力量。

“1992年,我作为翻译随意大利使馆使者回到了大兴安岭,那个时候就感觉大兴安岭有很大的变化,今年再次回来,看到医疗设备进行了更新,医疗卫生条件也更好了,我也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现在建立了对口支援渠道,我就更有机会回来为家乡百姓治病了,有时候地区人民医院遇到一些困难病例或开展学术活动,我也会主动参加,虽然离开多年,但我始终心系大兴安岭。”有很多大兴安岭患者慕名前往哈尔滨找李学奇寻求治疗方案,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李学奇不定期回大兴安岭为患者进行义诊,希望能尽己所能,减少患者的奔波,给予他们省时省心的治疗方案。

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既是科技含量较高,又是风险性较大的治疗技术,心导管检查和治疗在X光机照射下进行,虽然穿着厚重的防护衣,X线照射仍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作为介入心脏病学专家,虽然李学奇“吃”过很多射线,但他的言语间尽是坚定:“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绝不可能退缩。”

大岭之外,他投身于学术研究与医疗救治工作,治学、治病,他拯救了一条又一条生命;在教育领域,他同样不遗余力,教书、育人,他点燃了一个又一个星星之火,带领更多人踏上“心”路。

大岭之内,李学奇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致力于提升家乡的医疗技术水平,他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关键的是,他努力扶持家乡医疗力量,实现了专业技术的传递,帮助本地医生掌握介入治疗这门技术,患者不用出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

“我该怎么介绍您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内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记者问道。

“不用介绍这么多,都是过往,我想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工匠,以前是,以后也是。”李学奇谦虚地说。

昨天、今天、明天,他事业的每一个阶段都执着于一颗心;专家、教授、院长,他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不负于一颗心。

李学奇给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心脏犹如一台高精度的泵,血液如同一条流淌在身体内的神秘河流,心脏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泵送至全身各个部位。“我的使命便是当‘泵’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进行精细的诊断和治疗,力求将这个‘泵’修复到最佳状态,让它能够重新有力地搏动,让生命之河欢快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