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热血汇聚爱心暖流,董晓秋为患者献血。
□本报全媒体记者 祁珊珊
“我今年60岁,我的故乡也60岁,一晃半辈子了,我们都平安健康成长,大兴安岭就像我的朋友,一个一生相伴的老朋友,也是不断蝶变新生的新朋友。”说起与大兴安岭的缘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超声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董晓秋感慨万千。
铁道兵精神融入我的血脉
故乡是一辈子舍不掉的情怀,不论离家多远,心中永远有一席之地安放游子的赤子情怀。董晓秋,1964年出生于加格达奇,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超声科主任、二级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超声医学专家、龙江名医。当记者见到董晓秋时,她正在地区人民医院彩超6室为患者进行检查,随着手上一推一压一转,配合彩超机器画面,董晓秋仔细和患者沟通着……一上午时间,20名患者陆续做完检查,董晓秋得知记者来意,高兴地说起了她和兴安岭的点点滴滴。
“我是铁道兵的后代啊,我父亲1964年来到大兴安岭,是第一批开发建设的铁道兵,我也是1964年出生的,与大兴安岭的缘分从一开始就埋下了。1981年我从加格达奇铁路一中毕业,考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学就是半辈子。”董晓秋说,“咱们大兴安岭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百姓去一趟大城市寻医就诊不容易,20年前,我就开始每年回来义诊,后来带着我的团队一起,让咱们乡里乡亲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每次回来义诊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大家都奔着我们来,提前挂号,每次都收获满满,期待下次再来。”
作为铁道兵的后代,儿时的董晓秋不仅耳濡目染父亲从不服输的钢铁意志,从医后,这种精神更深深地影响着她。“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做人做事,铁道兵精神在我这里就是坚韧不放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患者,我都要把病情来由弄得一清二楚,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能忽略,患者们常常说我比他们自己都了解病因。现代医学更新换代特别快,每当有新的诊疗方法、设备换代,我都不停地学习,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也使我增加了很多实践知识,可以说,每一天、每一分钟我都在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真正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之后,患者安心,我也一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董晓秋说。
逆风飞翔让我飞得更高
工作伊始,董晓秋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条件丰厚的医院选择了哈医大四院。“不图别的,就是想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这一句话、一个信念支撑着董晓秋克服资金不足、房屋紧缺、设备老旧等困难,选择科室内最宽敞的房间,自筹资金装修成为现代标准、省内一流的哈医大四院第一间影像示教室,而最小最简陋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成了她的办公室。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虽然担子重、压力大,但董晓秋非常乐观,雷厉风行、井井有条地落实每一件事。凭借着这种精神,董晓秋连续多年获得哈医大四院先进个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巾帼文明”称号及哈尔滨医科大学“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奖。为了与国际接轨,跻身于国内医学先进行列,董晓秋率先开展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超声造影技术、超声引导下介入手术、胃肠超声造影技术及胎儿畸形的系统筛查等多项最先进的技术,疑难杂症会诊率占日工作量的80%以上。集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哈尔滨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等20余项学术地位于一身,使董晓秋成为省内超声界学术带头人。
董晓秋回到大兴安岭为患者义诊。
(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桃李芬芳是我不变的初心
情洒超声,艺播四方。董晓秋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20年来,她培养了上万名超声专业人员,遍布东北三省的市、县、镇乃至乡村,尤其是来自大兴安岭的学生,总能让这位教授倍感亲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兴安岭学生选择学医,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让我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教给他们,相信待他们学成之后,也会回到家乡施展才华。”
董晓秋创建的国家级“黑龙江省超声培训中心”,结束了我省超声界20年来无培训基地的历史。繁忙的工作中,她没有一刻忘记作为一名教授应担负的任务和责任。科里人都知道,从脚步声中就能听出来,走得最快的永远是董主任。她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每一名学生,将20余年的工作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多次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先进教师、“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故乡蝶变是我最大的骄傲
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20年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董晓秋心里,“20年了,我每年都要回来好几次,现在想起来我们小的时候,到处都是小平房,马路上自行车也不多,更别提小汽车了,倒是山上运输木头的卡车多一些。后来,大兴安岭停止了伐木,开始封山育林,一切变得更好了。现在,这里楼房林立,车水马龙,气候宜人,每年都有很多朋友让我给他们推荐大兴安岭好玩的地方,我特别骄傲,尤其现在一年四季旅游都发展得这么好,相信故乡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祝福你,我的故乡
从医38年间,这条700公里的归乡路,董晓秋走了无数遍,故乡是她心底永恒的爱,作为与兴安岭共同成长的同龄人,她要向故乡说一声“生日快乐”。“大兴安岭是生我、养我、教育我的故乡,是我永远的牵挂,我非常热爱这里,爱春季傲雪盛开的杜鹃花,爱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爱秋季五花山色丰富的馈赠,爱冬季走起来咯吱咯吱响的白雪,更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我今年60岁了,我的故乡也60岁了,祝福我的故乡大地生辉,百姓喜乐!”
1981年,董晓秋(第二排左一)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时与家人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