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祁珊珊 宫奇
在广袤的八万里兴安大地,青山绿水宛如母亲温暖的怀抱,孕育着无数灵动的生命。近年来,我区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正缓缓铺展在世人眼前。
近期,社交平台上有一条视频意外走红,视频里那只乘坐专车外出游玩、模样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正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狍子。因其在2024年7月被加格达奇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成功救助,故而得名“小七”,自那以后,它便开启了与人类朋友之间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旅程。
据加格达奇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张紫薇回忆:“去年7月5日那天,我们接到群众打来的热心电话,有一只受伤的小狍子需要救助。我们见到小七的时候,它身边没有母狍子陪伴,状态特别糟糕,刚出生四五天的样子,看起来极度虚弱,气息奄奄,实在是可怜。”
“快看呐,小七在雪地里欢快地跳起来啦,
起来啦,太开心了!”现场的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呼喊着。这次外出游玩,是狍子小七五个多月以来首次亲密接触大自然。刚下车时,它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周围的环境,随后猛地一跃,如离弦之箭般蹿入茂密的林中。它尽情感受着从四肢传来的大地的亲切呼唤,畅快地呼吸着山间清新且带着丝丝冷冽的空气。时而向着远处欢快跳跃,时而又回过头来,寻找它那些“人类朋友”。刹那间,小七体内潜藏的野性本能被彻底释放,肉眼可见的快乐如同璀璨的光芒,环绕在它的周身。
别看如今的小七如此健康活泼、四肢强健有力,在被救助初期,它可着实让救助人员操碎了心。张紫薇告诉记者:“它的肠胃功能不太好,由于没能喝到母狍的奶水,总是拉肚子,身体特别虚弱。我们先是用新鲜牛奶煮熟、杀菌、晾凉后喂它,希望能调节它的肠道菌群,可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改换成羊奶,这才慢慢地把它的菌群调整过来。”
加格达奇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李云岭满脸笑意地分享道:“这小狍子从小时候到现在,只要一看到小狗就高兴得不得了,或许这就是动物的天性吧。它会围着小狗转上一圈,然后就跟在小狗后边,仿佛把自己也当成了小狗,一见到小狗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它一起玩耍。”
第一次外出撒欢的小七,就像一个调皮捣蛋、不愿回家的孩子。任凭救助人员怎么呼喊,甚至拿出美食来诱惑它,它都任性地要再耍赖玩上几分钟。曾经在大自然中自在生长的宠儿,如今也需要人类朋友充满爱意地“抱抱”,才肯乖乖回家。
在加格达奇区林业和草原局救助人员无微不至地悉心照料下,小七茁壮成长着。快一岁的它逐渐发育成熟,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之时,小七将被放生到有狍群出没的自然环境中,重新回归大自然,逐渐适应野外的生活。
加格达奇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振海郑重表示:“我们救助这些野生动物,不仅要全力保证它们的生活条件,还会为它们开展一些野外恢复性训练。这样做既是为了守护它们的自然天性,也是为了让它们在放生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野外环境,提高生存的几率。”
全面停伐11年来,我区始终严守生态红线,建立起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各类野生动物在人们视野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2024年,加格达奇区林业和草原局先后救助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脚鵟、貉子、纵纹腹小鸮、雀鹰、松雀鹰,以及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紫背苇鳽、山斑鸠、扇尾沙锥、环颈雉等共计23只。这些救助行动,不仅体现了我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我区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心栖息、繁衍后代。
在草丛里嬉戏的萌狍“小七”。
“小七”在雪地撒欢儿。
“小七”和工作人员一起乘车外出玩耍。
(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李燕楠 张卿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