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切实履行好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服务职能,搭建学术成果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成果更好地应用,3月20日,地区科协召开了2025年全区“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暨学术成果发布会。地区气象学会、林学会防火专业委员会、林学会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和地区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部门的7位专家学者,对我区2025年气象灾害、森林火灾、森林生物灾害、汛情旱情、农牧业年景、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及防治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御对策建议,为现代化新兴安建设助力赋能。本报摘编了7位专家的对策建议,供各级党委、政府、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决策参考。
地区气象学会 王林凤
气候预测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气候总体趋势:2025年3~10月气温略高,降水略少且分布不均。生长季(5~9月)热量多于常年。
春季降水正常,气温偏高,大风日数偏多。春季森林火险等级偏高,森林防火形势严峻;生长季热量多于常年,降水略少,农业气象年景属平丰年年景。春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底墒条件较好,凌汛形势接近常年。
一、天气气候趋势预测
春季(3~5月):气温偏高,终霜冻略早,后春有阶段性低温。降水正常但分布不均。大风日数偏多。
夏季(6~8月):气温略高,初夏及后夏有低温时段。降水略少,时空分布不均,多强对流天气,盛夏局地有暴雨洪涝。
秋季(9~10月):气温略高,初霜冻略晚,降水略少。
二、主要气象灾害和防御建议
预计今年晚春及夏季有阶段性低温、阶段性干旱,夏季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局地大风、冰雹、暴雨、内涝等灾害。为此建议如下:
1.预计2025年生长季热量多于常年,但后春、初夏及后夏全区阶段性低温明显,需重点关注低温对农业播种和生长的不利影响。
2.夏季我区降水接近常年略少,时空分布不均,需注意阶段性降水偏少导致的干旱。盛夏强对流天气多,局地易发生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需关注各种极端天气的预报预警,防范对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公众人身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注意预防短时洪涝灾害及强降水导致的各种次生灾害。
3.预计2025年春季降水接近常年,温度偏高,存在大风天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波动幅度大,不排除有阶段性高温少雨时段,需注意大风、强升温及阶段性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对防火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请有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工作,做好春季森林防火的各项准备工作,在防范雷击火的同时注意防范过境火。
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影响我区气候的关键大气、海洋、陆面系统和天气气候特征的变化,加强会商研判,及时滚动订正预测结论。
地区林学会防火专业委员会 陈明龙
春防形势分析及对策
一、春防形势分析
2025年森林防火形势较往年相比异常严峻,具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客观条件。
从气象形势看:春防前期气温较高,春防关键期气温高、降水少。另外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加。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波动幅度大,不排除有阶段性高温少雨时段,需警惕大风、强升温及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对防火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林情形势看:林分结构不尽合理,幼中龄林比例偏大,耐火性差,林下杂草、灌木丛生,腐殖层增厚,林内可燃物载量已经达到81.47吨/公顷,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临界值。
从社情形势看:当前正值大兴安岭区域经济加速发展期,风电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面铺开,外来务工人员激增,施工点多面广,火源管控难度显著增大。
二、相关对策
一是宣教先行,绷紧思想弦。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筑牢思想防线。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发布防火知识,结合防火大喇叭、流动宣传车、悬挂警示标语等传统方式,紧盯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高频次普及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让“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理念扎根群众心中。
二是责任到人,织密防控网。深化“地企联防、防扑一体”机制,以林长制为抓手,落实网格化管理,明确任务目标,理清管理权责,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全区29名地级干部、166名处级干部、684名科级干部包片督导,形成“战区—林场—村屯—山头地块”四级责任链,确保防火责任层层落实、不留死角。
三是重兵布防,提升反应力。高火险期实行“队伍、装备、飞机、指挥”四靠前布防,92支3050人专业队伍全天候待命,确保“打早、打小、打了”。
四是科技赋能,智绘防火图。依托国家林草局“揭榜挂帅”的《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科技项目》,建成了全波三维雷电探测、雷击火气象监测、瞭望塔和地面监测、遥感卫星监测四网融合的雷击火感知体系,实现了对雷电、气象、雷击火的实时感知和精准预警。无人机在火场侦察定位、态势监控、视频传输、通信中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无人机图传和挂载灭火弹、吊囊灭火测试取得成功。
地区农业农村局 刘珍石
农业年景分析及建议
一、农业灾害形势分析
(一)气象灾害方面。重点关注苗期风雹灾害,可能对部分地块造成减产或绝产。7月初至8月上旬,阶段性或局部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农作物灌浆成熟期重点关注早霜危害,可能对农作物安全成熟带来不利影响。
(二)生物灾害方面。预计全区大豆病虫害轻到中等发生,国内越冬虫源不会迁入我区为害。预计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风险较高,玉米黏虫发生偏轻。
二、防灾减灾建议
(一)科学选种用种。建议科学选种用种,不要越区种植。可将早、中、晚熟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尽量不要选择贪青晚熟品种,尽可能选择种植高抗逆品种。适当储备一定量的早熟品种或早熟作物种子。
(二)适时春播春种。可适当早整地、早播种,抢积温,但必须密切关注临近天气,预防气温波动导致种子遭受低温影响。低洼或积水地块可提前开展整地散墒作业,起到提升地温、抢农时作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低温时段和降水对春播的影响,采取歇人不歇机的方式抢播快播,抓住农时。
(三)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关注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如低温、干旱造成的作物发育缓慢可采取增加铲趟作业、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四)强化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要加强对低洼地块、沿江沿河地块的巡查,做好堤坝、沟渠、农田路加固和除险。洪涝灾害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增强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五)科学防治病虫害。及时开展病虫害调查,做到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要采取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结合病虫害防控适时开展“一喷多防”,实现“一喷多效”,确保及时有效控病防虫。
(六)重视早霜预防。及时关注早霜预测预报,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地块和重点作物,采取喷施抗寒药剂、加强生育后期田间管理等措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地温,促早熟,降低早霜造成的损失。
地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 张兰
畜牧业年景分析及建议
畜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繁荣起着关键作用。2024年,我区实现肉蛋奶等“菜篮子”畜产品持续供应。2024年,肉蛋奶产量1.62万吨,同比增长5.23%,产值9.92亿元,增长2.2%。
一、重点品种形势分析及预测
生猪:2024年,人均猪肉消费量28.1公斤,同比下降7.8%,主要矛盾是去产能,全年生猪出栏7.02亿头,同比下降3.3%,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我区生猪出栏8.97万头,同比下降4.57%。2024年,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呈倒V型特征,我区生猪均价18.57元/公斤,头均盈利214元。预计2025年猪价14~20元/公斤窄幅震荡,受益于成本下降养殖端小幅盈利。
肉牛:2024年,我国肉牛出栏5099万头,牛肉产量779万吨,同比增长1.5%和3.5%,牛肉消费1070万吨,同比增长4.1%。牛肉价格已连续2年呈现波动下跌态势。2024年,全国批发市场牛肉均价63.68元/公斤,我区均价64.5元/公斤,养殖端呈现亏损状态。为了缓解市场低迷,国家、省、地的纾困政策开始发力,加之对美进口牛肉加征10%关税和减少进口量,近期牛价上涨趋势明显。预测短期肉牛价格低价震荡一段时间,年中牛肉价格将逐渐回归正轨。
二、畜牧业重点发展措施及建议
(一)调品种,构建科学模式
一是优化养殖结构。重点发展中高端肉牛、鹅和毛皮动物等优势畜种。适度发展寒地生态猪订单养殖。以湖羊为重点发展肉羊舍饲养殖。二是合理规划布局。打造“呼玛—塔河—松岭—加区”高端肉牛养殖带。打造“加区—塔河—漠河”生态猪养殖带。打造漠河毛皮动物养殖基地。打造加区鹅养殖基地。三是提升品种质量。充分利用2025年地级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改良现有品种,提升我区优良品种占比,打造优势养殖集群。
(二)转结构,形成全产业链
在塔河建设年加工1万头的肉牛标准化屠宰分割场,打造全产业链条。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养殖”等模式,以销定产,保障原料供应。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强化物流合作,构建全程冷链配送体系。
(三)创品牌,培植产品市场
以现有的“黑龙牛”“力禾”“十八驿”等品牌为基础,结合“绿色生态”环境优势,打造我区畜产品地理标识。充分利用本地网红资源、养殖资源打造推荐官队伍,扩大产品影响力。
地区应急管理局 何远博
防汛抗旱形势分析预测及对策建议
一、防汛抗旱形势分析预测
(一)气象预测:在全球变暖大环境背景下,我区极端性、突发性天气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应对突发性气候事件难度增大,防汛抗旱形势存在复杂、多变、不确定、难预测等不利因素。预计2025年3~10月气温略高,降水正常。须重点防范阶段性低温,强降水及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二)水文预测:目前,全区各主要江河均处于封冻状态。2024年秋季封江期,黑龙江上游漠河至开库康江段、呼玛江段较历年平均封江水位偏低0.21~0.67m,鸥浦及三道卡江段较历年平均封江水位偏高0.12~0.40米。预计我区主要江河开江日期整体接近常年略早,其中黑龙江上游江段将在4月27日~4月30日开江。预计2025年黑龙江上游可能发生一般性冰坝,发生灾害性冰坝可能性小。2025年夏汛全省洪旱趋势初步预测意见为嫩江、黑龙江中水。
二、防灾减灾工作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制、河长制,切实把责任目标分解到部门、细化到堤段、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
二是强化协调配合。各地各部门要在地委、行署和地防指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充分发挥山洪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密切监测雨水情、灾情情况,落实好直达基层责任人的“叫应—反馈”机制,保障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不断档、不失灵。三是强化应急处突。认真做好凌汛期和主汛期江河堤防日常巡护,加强水库防洪调度,结合近年防汛抗旱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储备调配应急物资,加大水旱专家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区灾情应对能力,为做好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奠定基础。
地区林学会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 卢旭弘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和防控对策
一、2025年度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依据全区各县(市、区)、林业局监测调查情况,结合气象趋势数据,经综合研判预测2025年大兴安岭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为198.8万亩,与2024年实际发生面积比较略有下降。危害以轻、中度为主。其中预测病害发生面积约为46.9万亩,虫害发生面积约为25.0万亩,林业鼠害发生面积约为126.9万亩。
预测松树叶部病害呈现下降趋势。林业鼠害与上一年度持平,东部和南部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北部地区较轻。局部地区春季林业鼠害危害加重,主要危害新植林造林地。落叶松毛虫下降趋势明显,但东南局部地区种群密度有增大可能。松钻蛀性害虫危害呈现上升趋势,在局部地区将出现新的危害种类。应密切关注松科植物的云杉叶锈病、落叶松(红松)球蚜发生危害,针对落叶松毛虫、舞毒蛾、樟子松梢斑螟、棕背平鼠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系统监测。
二、防控对策建议
1.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5年攻坚行动,落实堵、隔、查、联、宣工作措施,针对所有松科植物开展专项普查,重点排查涉木企业松木及其制品,及时清理病死木,加大采样送检数量。做好落叶松毛虫八齿小蠹、切梢小蠹、云杉花墨天牛等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监测调查工作。强化检疫监管,有效防范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2.利用信息素诱捕、生态感知系统精准预报、防火瞭望塔观测、无人机监测、野外虫情测报数据采集等技术手段,针对松针红斑病、落叶松早落病、落叶松毛虫、舞毒蛾、樟子松梢斑螟、分月扇舟蛾、棕背平鼠开展重点监测。实施越冬代调查,及时发布生产性短期预报。
3.针对钻蛀害虫防治,建议采用信息素诱捕、迷向剂趋避、打孔注药等无公害防治手段。大面积集中连片区域叶部病虫害防治,建议采用飞机作业方式。
4.大力提倡以生物防治手段为主的科学防控措施。优先采用生物、物理、营林等综合防治技术手段,少用药、不用药。重灾区推广生物源、仿生制剂的绿色无公害农药,采取药剂混配、轮换品种、精准施药策略,实现环境友好,确保国土生态安全。
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鹏雪
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预测与防控建议
根据历年疾病监测资料,结合各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我们对2025年我区传染病流行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一、2024年我区传染病流行特点
2024年全区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14种2172例,报告发病率为702.50/10万,与2023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67.31%。2024年度报告发病数(率)居前十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肝炎、梅毒、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布病、痢疾、艾滋病、淋病,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9.63%。2024年报告发病数居前10位的病种中,肝炎、梅毒、布病、艾滋病报告发病率有所上升,其他6种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有所下降。
二、2024年疫情分析及2025年预测
2024年,我区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2023年我区新冠感染者数量大幅度上升,感染率达到85%以上,我区居民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屏障,致使新冠感染发病率有大幅下降。
根据近五年传染病流行曲线和2024年传染病发病特点,2025年仍将以呼吸道传染病发生为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偶有升高但总体情况平稳。预防的重点是做好呼吸道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措施的落实,防止发生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三、防控建议
1.继续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在做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及新冠本土变异监测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应加强麻疹、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的监测,重点指导好学校及托幼机构、医疗机构等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等措施的落实。
2.加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各级疾控中心要加强健康理念的宣传,减少艾滋病、淋病、梅毒发生。提高各年龄段乙肝疫苗的接种率,降低乙肝的发病率。
3.各地还应加强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工作,重点做好森脑、流行性出血热、布病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4.各地应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控能力,减少和降低集聚性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