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我一定竭尽全力,倾己所能。”
大兴安岭的初春,清晨依旧裹夹着丝丝寒意。于中锴结束了晨练,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带着微微喘息对记者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为医生,更要加强锻炼。”对于中锴而言,每天清晨的锻炼就是忙碌日程的序章。“这儿的天气比我家山东聊城那边冷多了,但是大家对我都很热情,天气虽然冷,但心里是温暖的。”于中锴笑着补充,眼神澄澈如大兴安岭的晨光。
记者随于中锴查房时见到了他近期救治的一些特殊病例。在外一科病房里,于中锴仔细查看患者的各项指标,对记者说道:“这是一位年近90岁的老年患者,消化道穿孔、多脏器功能衰竭、脓毒症休克,患者术后突发心率及血压骤降,我们整个团队连续奋战了数天,最终患者转危为安。”他的语气虽然平淡,但不难想象当时的情景有多危急。
在呼吸科病房,于中锴快步走到一位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床前,看了看呼吸机的参数,又询问了家属一些问题。他向记者介绍到:“这位患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病人,当时病情紧急,我们立即给予了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目前病情已趋稳定。”说话间他已拿起听诊器为患者进行了仔细查体。
转向另一病床时,他的语气带着专业笃定:“这是大兴安岭首例成功救治的极高危肺栓塞的患者,接诊时已出现了低血压休克、心率增快、意识模糊、低氧血症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明确诊断后,我们立即对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后续又为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的抗凝治疗,最终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患者看到跟随于中锴查房的记者时感慨说道,“如果是以前,可能就要转到齐齐哈尔或哈尔滨去了,转院的路程长,途中很可能会出现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情况,现在于教授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治疗了,感谢于教授救了我一条命。”旁边的患者家属连连点头,脸上盈满笑意。每走到一位患者的床前,于中锴就会不断叮嘱患者和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
采访中,于中锴的手机突然响起,他的神色瞬间凝重,“收到,马上到!”“神经外科病房有患者需要立即抢救,走廊桥这边近,走这边。”记者跟随他疾奔至神经外科病房,在神经外科病房里,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一例脑外伤术后的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至70%,心电监护持续报警,患者状态越来越差,“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等抢救,尽快准备好呼吸机、气管插管的物品。”于中锴的指令干脆利落,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抢救结束后,看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已恢复正常,于中锴摘下口罩长舒了一口气。
★“我们站在无数先驱肩膀上,将医学的火炬传递。”
“前几天,接诊过一个13岁的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重患儿,其父母一度想转至齐齐哈尔进行救治。”于中锴回忆道,他当时看着心急如焚的患儿父母,耐心地解释,“孩子此时的病情十分凶险,需要立即进行抢救,若转至齐齐哈尔,不仅会耽误最佳抢救时机,而且途中风险极高。”在他的劝说下,患儿父母心里有了一丝慰藉,最终选择信任。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抢救,病情才算稳定。在抢救过程中,全院其他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也都赶过来协助救治,还有数名医生也主动来到抢救现场观摩学习急危重症救治技术。患儿最终脱离了危险,平安出院,父母送来了锦旗,感谢道:“作为孩子的父母,当时特别害怕,感觉天都要塌了,真的特别感谢于医生,还有所有医护人员,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面锦旗应该属于所有守护者!”于中锴指着墙上的锦旗说。
凝望窗外绵延的兴安岭,他已深深的爱上了这里,同时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这段时间,于中锴深刻感受到大兴安岭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和医疗技术所限,急危重症患者经常需要转院,在转院途中病情随时都有加重的风险。“很多患者因为路途遥远,在转院途中出现了病情加重甚至呼吸、心脏骤停等,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于中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谈及选择来此的初心,他的眼里重新燃起了光:“当得知中组部、团中央第25批博士服务团开启报名选拔时,我内心的使命感瞬间被点燃,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提交了报名申请。历经层层严苛的选拔,我有幸入选其中,并遵循组织部的安排,奔赴大兴安岭。既然我来到了这里,那我便要竭尽所能,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于中锴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医学比作先辈们耗尽毕生心血点燃的医学火炬,他现在就像一名火炬手,渴望将手中这承载着无数期望的医学火炬传递得更远、更亮,让它能照亮每一个急需救治的角落,他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簇火光在大兴安岭的雪原上如极光般璀璨。
★“30多个小时火车穿越的不只是地理距离。”
“有人一听是来挂职的,就会说‘来镀金的’‘干干就走了’,我想说,我不是。从山东聊城来到这里,将近3000公里,聊城没有飞机,我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大兴安岭,不是为了躺平。”于中锴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决心和定位,他说3000公里的距离,正是偏远地区医疗需要跨越的发展鸿沟。
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彩霞对于中锴的到来十分欣慰:“于中锴来了之后,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他临床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来说,既是榜样,又特别鼓舞人心。在他的带动下,医院里原本比较薄弱的学科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上级组织部门给搭建的这个平台,好好利用起来,给大兴安岭的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好兴安百姓的健康。”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于中锴的日程表上,他给自己列了几个规划,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地和记者说出了他对以后工作的展望:“第一点,推广急危重症救治技术,重点建设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好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同时对全院医护人员在技术上存在的短板和弱点定期开展理论培训,并积极协助内科和外科等临床各科室的工作。我希望通过全院医护人员的努力,能让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在本地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二点,在新技术方面,积极开展宫氏脑针疗法,宫氏脑针是由宫长祥教授发明创立的,具有创伤微小、疼痛轻微、快速见效、安全无风险等特点,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疼痛类疾病、肺结节、皮肤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疑难杂病。目前,已在地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开展宫氏脑针治疗,接下来我会邀请宫长祥教授、张宗旺教授两位宫氏脑针方面的专家来咱们大兴安岭地区授课、培训和义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第三点,根据大兴安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准备撰写一些建议等文稿,为祖国的边远地区发声。这里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这里的医疗环境出一份力。”
“第四点,沉下心来,搞一部分科研论文。结合大兴安岭地区独特的病种,深入研究,为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夜的地区人民医院机关楼三楼一间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与星辰为伴,于中锴仍然在忙碌着,有时是在梳理白天开会的内容,有时是在复习医学专业知识和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复习医学专业知识和以前的笔记,温故而知新,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救治患者;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更好地在异地他乡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做到自律、自强,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但是每天晚上走得都很晚,常常影响了机关楼保安的休息,心里总感觉过意不去啊。”于中锴笑着说。
采访结束,临别时,于中锴真诚地说道,会珍惜在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工作的每一天,这将是一段美好、珍贵、难忘的人生经历。是啊,医院的医护人员会记得每一次紧急救治危重患者时,他指挥有素的身影,潜移默化教会他们的那些医学知识;兴安岭的白桦林会记得他每一个不眠之夜;被他救治的患者,会记得他每一次查房时的叮嘱。“愿如兴安一束光,点亮更多生命的方向。”于中锴在兴安岭的每一天,都在践行着当初的诺言。
于中锴正在查阅患者病例。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摄
病房里,于中锴(左四)与护理团队紧密沟通,确保每一项治疗措施都能得到有效落实。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