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为翼 与青春共翔——记加区人民法院法官孙建博的十年筑梦之路

2025-04-24 08:00:24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孙建博认真研究了解案情,以便对案件进行公正、高效的审理。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佳宁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佳宁 佟程程

“法袍之下,青春炽热;党徽在胸,赤诚铿锵。”这是加格达奇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三级法官孙建博扎根祖国北疆基层司法阵地十年的写照,他累计审结各类民事、行政、刑事案件逾千件,厚厚的卷宗里,每一页都镌刻着他司法为民的实践注脚。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16年,怀揣着对司法工作的热爱,27岁的孙建博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考入加区人民法院。从此,他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时光的流转中,孜孜以求、不懈奋斗,先后在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立案庭等多庭室轮转,从书记员到员额法官,以10年多个岗位的淬炼,诠释着基层司法工作者的坚守,默默奉献着青春力量。

“建博经常最早到、最晚走,剖案析理、尽职尽责,认真办好每一起案件,是我们的好榜样。”加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庞月说,记得2022年孙建博累计加班逾千小时,他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赢得当事人的信服。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进入法院后,孙建博努力向下扎根汲取养分,奋力向上生长触摸法治阳光。在书记员岗位四年期间,他边工作边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2020年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法官助理,2021年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回忆第一次身着法袍,坐在审判席上敲响法槌的那一刻,他说:“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2024年,在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因赵强(化名)劳务期间病亡赔偿事宜无法达成一致,多次争吵,矛盾升级。孙建博接手案件后,从人情、法理等多个角度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无奈双方始终僵持直至庭审结束时仍未能达成一致。在起草、校对判决书时,孙建博心中一直思量着,“马上到春节了,死者还未安葬,再争取一次能最完美的案结事了,让双方都过好这个年。”于是,他再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双方沟通,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和解协议。

“调解不仅能够高效解决纠纷,还能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孙建博说,多年来,他一直遵循着“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办案原则,“基层法院每天面对的大多是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和邻里纠纷,但是‘小案子’往往关乎着大民生。”

除了审判工作以外,孙建博还主动作为、将司法视角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他深知很多矛盾纠纷如果能够在源头得到化解,就能避免进入司法程序,减轻当事人的负担,更能节约司法资源。于是,他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与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通力协作,活用“四所一庭一中心”联动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调解模式,对于一些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通过法律宣传和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6月,加区某业务公司与权益受损业主发生矛盾纠纷事件,孙建博就是利用这一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双方当事人得到满意的诉求结果后,握着孙建博的手说:“孙法官,你的调解方式我们心悦诚服!”

当法治理想照进青春,孙建博以“无我”境界诠释“无悔”担当。从书记员到员额法官,办公柜里一摞摞泛黄的工作笔记、调解室里一次次温情服务见证着司法温度;执行路上100%的办结率,见证着司法力度;审判庭上的每一次“落槌”,都镌刻着他精耕细作、谱写基层司法画卷的年轮。

“在我的心里,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维护公平正义、传递人文关怀的有力武器,法律条文的背后跃动着人文关怀的脉搏。在每一起案件中,我都努力寻找法律与情理的平衡点,既维护法理,又兼顾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孙建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宗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让法治星火在兴安大地温暖闪亮。

以赤诚铸法魂,初心历久弥坚。当新一天的晨光漫过法院大楼,孙建博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像一棵樟子松,毅然扎根祖国最北方,散发着无限的青春力量。孙建博,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中的司法摆渡人,他用每个经办的案件为青春加冕,那是他青春的勋章。

image.jpg

孙建博(左二)深入社区宣传并提供法律咨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image.jpg

孙建博(右一)帮助社区化解邻里矛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