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系南北 仁心越千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专家张宝兴的援边答卷

2025-04-29 08:02:1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全媒体记者 潘丰博

在祖国最北的漠河,医者仁心的温暖驱散着病痛的阴霾。自2024年3月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中医专家们跨越千里,奔赴漠河市中医院,踏上温暖而坚定的援边医疗帮扶之旅,主治医师张宝兴便是其中的一员。

记者推开漠河市中医院“名医工作室”的门,迎面可见四面的墙上挂满了锦旗,无声讲述着医患之间的深情厚谊。锦旗环绕中,张宝兴专注工作的身影让人感觉格外温暖。

诊室内,弥漫着淡淡的中药香,张宝兴端坐诊台,三根手指轻搭在患者腕间,眼神专注而温和,仔细感受着脉搏的跳动。诊完脉象,他耐心问诊,从患者的饮食起居到病症变化,逐一详询,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为每位患者开具个性化诊疗方案。“张医生,您这把脉真准,我这毛病您一瞧就明白!”一位复诊患者由衷赞叹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龙江名医”的诊疗,让漠河百姓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医生满是感激。

作为援边医疗队领队,张宝兴带领着涵盖中医内科、中医针灸科、中医推拿科的四人团队,在一年时间里,足迹遍布漠河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累计诊疗患者达一万五千余人次。“初到漠河的时候,看着老乡们渴望健康的眼神,我就知道我们责任重大。”张宝兴回忆道,“这里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慢性病患者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常常拖延病情。能为他们及时诊治,看到他们病情好转,再辛苦都值得。”援边工作不仅为百姓带去健康,也让医疗队成员收获满满。“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许多复杂病例,在处置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能力和诊疗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张宝兴感慨地说。

一年间,这些远离家乡的中医专家们,在漠河这片土地上克服了重重困难。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陌生的生活环境、亟待提升的基层医疗水平……重重考验未能动摇医者初心,他们始终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晨光熹微时,他们已在诊室等待患者;夜幕降临时,仍在查阅资料、讨论病情。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了百姓的高度认可,一面面锦旗,是患者最真挚的感激;一声声感谢,是对他们医术医德的最高褒奖。

患者王秋梅对此深有体会。“那段时间,我腰疼得根本下不了地,翻身都费劲。”回忆起患病时的痛苦,王秋梅仍心有余悸,“听说中医院来了省里的专家,我就想着来试试。没想到张医生只给我扎了两针,疼痛就减轻了大半,没几天就能走路了!中医真是太神奇了!”王秋梅的经历,只是众多受益患者的一个缩影。

援边专家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治病救人,他们还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在诊疗间隙,张宝兴常常将年轻医生们召集到一起,结合实际病例,详细讲解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遇到典型病例,他更是现场教学,手把手示范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的操作技巧。“张老师特别有耐心,每次操作都会反复强调要点,还让我们动手实践,及时纠正我们的不足。”漠河市中医院的年轻医生宣东雨满脸敬佩,“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针灸推拿技术进步特别大,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提起第一批援边医疗队援助期临近结束,张宝兴眼中满是不舍:“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漠河百姓的信任。看着他们康复后脸上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他也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虽然要离开了,但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会接续我们的工作。希望这种援边帮扶的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为漠河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以张宝兴为代表的援边专家们,用一年的坚守与付出,为漠河百姓筑起了健康屏障,为当地中医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诠释了医者的使命与担当。随着援边医疗队的持续深入工作,他们手把手培养当地医护人员,留下的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一场跨越千里的医疗援助,是对生命的承诺,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赤诚担当。

image.jpg

张宝兴正在给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image.jpg

张宝兴为年轻医生们详细讲解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

image.jpg

张宝兴为患者进行诊疗。



(本组图片均由邓莹 沈兆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