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体重 拥抱健康生活

2025-05-13 08:09:49    来源:      编辑:陈常辉

打造健康生活新生态

——我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侧记

   □本报全媒体记者 乌日娜

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当下,体重管理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一时间,“减重”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在我区,一场以“体重管理”为重要突破口,全力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政策领航★

共绘体重管理“同心圆”

自2024年6月起,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

据了解,今年4月1日,为进一步落实《黑龙江省“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和《健康兴安行动(2020-2030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有关工作要求,地区卫健委联合10个部门制定了《大兴安岭地区“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下面简称《方案》),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近日,记者从地区卫健委获悉,《方案》致力于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使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地区卫健委医疗应急与安全生产科负责人蔡彬说:“‘体重管理’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更多人参与到‘管住嘴、迈开腿’的队伍中来,最主要的是提高居民对体重管理的重视。”

★多维渗透★ 

唤醒全民体重管理意识

体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致力于将健康的主动权交到群众手中,让每一位居民都切实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达成这一目标,地区疾控中心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全面铺展体重管理宣传教育。

据了解,目前地区疾控中心以体重管理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鼓励健康科普作品创作与发布。同时,线下广泛开展健康素养知识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五进”等品牌宣教活动,扩大体重管理知识普及的覆盖范围。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爱国卫生月、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体重管理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宣传,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科学减重知识,营造支持性环境,鼓励全民参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健康体重管理在群众之间蔚然成风。”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与慢性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赵丽说。

★专业护航 ★

筑牢体重管理“前沿阵地”

科学的体重管理,离不开专业化指导。为积极响应

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召,自今年3月4日起,地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门诊(医学减重门诊)正式开诊,门诊服务内容广泛,面向增肌减重、糖尿病、痛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通过科学饮食和营养方法的预防及慢性疾病的治疗,专注于科学的医学减重、体重管理、营养咨询,提供饮食计划制定、营养状况评估和营养建议等服务。

“针对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减重目标等情况,我们会制定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方案。”地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丁秀英对记者说,体重管理的关键是要“吃动平衡”,既要“管住嘴”,又要“迈开腿”,目前接触的减重患者多数有长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比如常吃外卖、高油高糖食物,加上运动量匮乏,让他们的体脂率不断上升。

针对不同患者的减脂需求,营养医师会在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指标和饮食习惯,为其制定详细的膳食计划,倡导患者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指导患者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搭配,确保患者在减重的同时,身体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营养医师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能和兴趣爱好,推荐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并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和减重程度进行适时调整,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地关注和支持。“减重门诊为患者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通过定期回访、复诊和线上跟踪等方式,密切关注患者的体重变化、身体指标和健康生活方式执行情况。”丁秀英表示,会根据患者的反馈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体重管理方案。同时,还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解答患者在减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巩固减重成果,预防体重反弹。

管理好体重,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健康前景筑牢根基。

三年“体重管理年”期间,一项项举措将继续推进……

拒绝体重“脱轨”——大力推行“一秤一尺一日历”理念。

让饮食回归合理——针对超重肥胖群体,倡导“一减两增 一调两测”策略。

……

“未来,地区卫健委将继续深化合作,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不断完善体重管理服务体系,让更多居民受益于科学的体重管理,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筑牢坚实基础。”地区卫健委主任叶琳表示。

春季健身热潮涌动 健康经济迎来新亮点

□本报见习记者 王欣丽

最近,随着天气转暖,加区多家运动健身场所迎来健身热潮,市民纷纷通过科学锻炼和合理饮食的方式开启健康生活新篇章,“健康经济”持续升温。

有氧训练 汗水与坚持的力量

走进加区某健身房,跑步机区域的嗡嗡声与力量区的金属碰撞声交织成一曲活力交响曲。在跑步机区,夏女士边调整速度边说:“春天到了,平时吃得多,必须开始锻炼,甩掉赘肉了!”她擦着汗笑道,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感觉肠胃都轻松了。在力量训练区,王先生正在进行杠铃深蹲,他坦言:“平时聚餐少不了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现在得靠力量训练把脂肪‘烧’回去!”

该健身房孙教练提醒市民:“锻炼者急于减重容易受伤,建议先通过低强度有氧锻炼恢复体能,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她建议运动爱好者,日常饮食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搭配适量碳水化合物,避免锻炼后引发报复性进食的情况。

普拉提 身心与压力的释放

与健身房的动感氛围不同,加区某普拉提工作室显得格外宁静。学员们身着瑜伽服,在舒缓的音乐中跟着教练一起健身。

“平时工作压力大,普拉提让我找到久违的呼吸节奏。练习三个月后,我的圆肩驼背有了明显改善,这才是真正的‘隐形健身’。”32岁的徐小姐说。

该普拉提工作室淼淼老师介绍:“普拉提注重核心力量与身体协调性训练,尤其适合久坐族和亚健康人群。”她提醒学员,健身不是一场速成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长期坚持。

健康轻食 美味与营养的平衡

随着健身热潮的兴起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健康轻食店也迎来了消费热潮。在一家轻食店内记者看到,店内装饰清新自然,开放式厨房展示着食材的新鲜与制作过程的透明。

店长黄娜娜介绍:“最近店里的订单量比平时增加了不少,很多顾客都想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来改善身体状态。”轻食餐品注重营养均衡,包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膳食纤维和适量的健康脂肪。她拿起一份鸡胸肉藜麦沙拉说道:“像这份沙拉,鸡胸肉补充蛋白质,藜麦是优质碳水化合物,再搭配上生菜、黄瓜、番茄等多种蔬菜,满足人体对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既有饱腹感又低热量。”

正在挑选餐品的李小姐说:“平时总在饭店吃饭,肠胃负担很重。现在吃点轻食,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而且这些轻食搭配得很合理,不用担心营养不够。”

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这种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消费需求正从短期热潮向常态化发展——运动健身、运动服饰装备等相关行业也迎来消费高峰,这一现象既体现了市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也为加区健康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活力,展现出文体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借体重管理东风 扬全民健身风帆

□小扬

今年被确定为“体重管理年”,体现了国家对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超重、肥胖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患病的可能。在国家重视、全民动员的背景下,我区各地纷纷行动起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让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体重管理绝非简单的数字增减,而是关乎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体重管理,能有效降低因超重、肥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是保障个人健康的重要防线。

推动全民健身与体重管理深度融合,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降低群众参与门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可组织多样化活动,如健步走、工间操等,激发大众兴趣;媒体则需加强科学宣传,破除“快速减肥”等误区,引导公众树立长期健康管理的意识。此外,要注重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年龄、职业人群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指导,如青少年侧重体能培养,上班族利用碎片时间锻炼,老年人注重柔韧性训练等。只有将体重管理融入日常生活,全民健身才能持久深入。

“体重管理年”恰似一阵东风,鼓起了全民健身的风帆。期待在这一潮流引领下,每个人都能迈出运动步伐,拥抱健康生活,让全民健身成为主流,为健康兴安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image.jpg

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职工苏东岩,自1994年开启健身之路坚持至今已32年,即便2017年腿部严重骨折,仍为健美梦想咬牙坚持。备赛时旧伤复发也未曾退缩,终在2023年WNBF香港站斩获壮年组健体季军。他不懈的坚持诠释自律力量,用健硕体魄与坚韧精神,为科学的体重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榜样 。

本报全媒体记者 冯剑飞摄

image.jpg

瞧!加格达奇滑冰馆里,小朋友们利用课余时间坚持速滑训练。他们身姿矫健,冰刀与冰面摩擦,奏响青春活力的乐章。速滑不仅是他们热爱的运动,还是科学管理体重、拥抱健康生活的方式。

 本报全媒体记者 冯剑飞摄

image.jpg

加格达奇骑迹车队2014年成立,从十几人发展至99人,以“我骑行我健康!我骑行我快乐!”为口号,足迹踏遍海南环岛、西双版纳等多地,在国际国内赛事屡获佳绩。秉持绿色低碳出行理念,车队成员以骑行互助共进。他们用车轮丈量风景,用坚持与热爱书写永不言败的骑行篇章。

 本报全媒体记者 冯剑飞摄

image.jpg

加区市民在普拉提教室进行健身。本报见习记者 王欣丽摄

image.jpg

健身教练正在指导学员进行力量训练。本报见习记者 王欣丽摄

image.jpg

     2020年5月成立的加格达奇跑团,汇聚69位热爱跑步的伙伴,最年长者72岁。5年来风雨无阻坚持训练,成员月均跑量超200公里,征战多场马拉松赛事。每周三体育场速度训练、周六集体团跑,在景观大道、植物园等地留下足迹。

本报全媒体记者 冯剑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