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的时光,他用脚步丈量着呼中区的每一寸供水版图,从初入岗位时的青涩小伙,到如今经验丰富的供水“老兵”,他坚守的初心从未改变——寒极水脉赤子心

2025-06-09 07:12:13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佟程程

在中国“最冷小镇”呼中,零下53.2摄氏度的极寒纪录令人瞠目结舌。但更令人动容的是,这里有一条永不封冻的“民生动脉”,为守护这条水脉,“供水卫士”谢惠强用27年的热血与坚守,在极寒之地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曾获得第三届“龙江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谢惠强,近三十载扎根在高寒地区的供水服务一线。在自来水公司任职的这些年里,他用坏了39把管钳,穿破17双工靴,工具包里的维修日志写满38本,记录着全呼中区536公里管网的“健康档案”……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凝结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褪不去的军旅情怀:

从退伍兵到供水卫士的蜕变

1997年,谢惠强光荣退役,回到家乡大兴安岭呼中区。当时的呼中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服役超20年的老旧铸铁管网严重锈蚀渗漏,冬季冻管事故频发,凿冰取水成为居民的生活常态。面对这样的困境,这位曾在北疆哨所手握钢枪、荣立三等功的野战兵,毅然选择守护这条“民生命脉”,喊出“我是野战兵,更该当好‘输水兵’”的誓言,开启了极寒供水线保卫战。

寒冬凌晨3点,当人们还在温暖的被窝中熟睡,谢惠强裹着军大衣在冻土层上匍匐听漏点的声音;盛夏正午时分,地沟内如同蒸笼,他却在里面更换阀门。战友们劝他转行,但他总是坚定地说:“供水管网就是城市的血脉,守护它就是我的新战场。”这份执着,让他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创下连续抢修12小时的纪录。在呼中百姓心中,“谢师傅”三个字就是用水安全最踏实的保障。他将在部队时锤炼出的坚韧品格,化作“群众用水无小事”的行动信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政治本色。

技术创新先锋:

从传统工匠到智慧水务的破局者

在呼中区的楼区小巷,经常能看到谢惠强手拿管钳子、肩挎工具包奔波的身影。他手持管钳丈量过每寸冻土,多年的工作让他冻僵的手指磨出老茧,而这些老茧最终化作了物联网的传感器,实现了传统工匠直觉与数据算法在冰封大地上的交融。

2022年,谢惠强带领团队打造“智慧水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为呼中区1万余户居民安装智能水表,实现了三大突破。在服务端,构建“抄表不入户、缴费不出户”模式,公司抄表效率提升90%,线上业务办理时长由3天压缩至0.5天,用户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查用水量、在线缴费,真正实现“零跑腿”服务;在管理端,系统收费准确率达99.8%,收费周期缩短60%,达成“零误差”计费目标;管网运维方面,平台实时监测流量异常,2024年通过系统预警快速定位并修复兴林小区管道暗漏,仅用3小时完成抢修,漏损率由15%降至8%以下,年节水超过10万吨。该平台构建起智慧化供水服务生态,实现了民生服务与企业管理的双提升。

从一名维修工成长为管道维修骨干,再到维修站站长,谢惠强始终以厂为家,奋战在管道维修抢修第一线。为了更好地工作,他经常奔波于呼中镇内的大街小巷,细心研读公司的管网资料并进行对照,全面掌握管网分布及走向,为维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棚户区改造给水安装工程和回流线改造工作中,面对东北地区地质疏松、地下水位高、含沙量大、易塌方等恶劣作业环境,谢惠强总是冲在最前面,甚至跳入冰冷的水中带水作业,手脚被冻坏也坚持工作,最终他和同事们一起保障了呼中区供水管网的正常运行。

冰与火之歌:

急难险重中的民生守护者

“水管爆了找谢师傅。”这已成为呼中区百姓遇到自来水故障问题常说的话。2021年12月,历史性寒潮袭击呼中,主干管网在零下43.7摄氏度严寒中爆裂。谢惠强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冰河般的作业坑,棉衣瞬间结冰如同铠甲。他咬牙用胸膛堵住喷涌的水柱,指挥团队实施冰层下焊接,在齐腰深的冰水中奋战3个多小时。当居民楼恢复通水时,他的双腿已失去知觉,家人劝他换份工作,他却笑着说:“退役前,看见军旗就如同看见信仰;退役后,听见水声就像听见冲锋号。”

还有一次,谢惠强正在家吃饭,年近七旬的赵大爷浑身湿透找上门,称家里水管爆了,水淹到了脚脖子。他扔下筷子抓起工具包就向赵大爷家奔去。推开老人家门时,积水已漫过门槛,他俯身检查发现进户主管道底部锈蚀漏水。见老人独居行动不便,他拿起工具就开始破拆地面。早春的泥水冰凉刺骨,他跪在潮湿的水泥地上连续抢修两个多小时,更换好新管道后,还仔细将地砖复原铺平。赵大爷拉着他沾满泥浆的手连声说着感谢的话,他却一再说,这都是分内之事。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谢惠强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百姓的用水安全。

双重使命的交响:

从维修站长到民意代言人的跨越

作为呼中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谢惠强将工装与西装穿出了同样的担当。他创立“供水服务代表联络站”,三年间,收集民意诉求360多条,推动政府实施了管网换新行动、智慧水务工程、应急保障体系三大民生工程。管网换新行动升级了5个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惠及1万余户居民;智慧水务工程投入50万元用于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应急保障体系配备了3台特种抢修车辆。

在审议“十四五”规划时,谢惠强提交的《关于加强高寒地区地下管网韧性建设的建议》被全文采纳。为验证数据的真实性,他带着代表小组在暴风雪中实地测量10个监测点,形成72页调研报告。如今,他推动建立的“人大代表+技术专家+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机制,使供水问题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15分钟。谢惠强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作为维修工、人大代表还是党员,他的坐标系始终是群众需要。

谢惠强365天如一日,在他的词典里没有“休息”二字。每逢特殊节假日,他都会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主动让当班同志先去吃饭,自己留下值守。就这样,年复一年,他凭着辛苦工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维修站职工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

从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到肩扛管钳守护民生,谢惠强用27年光阴诠释了劳动者的深层含义。那些冻伤的疤痕、专利证书、人大建议,共同编织成新时代供水卫士的精神图谱。当清流涌入千家万户,这位省劳动模范仍行走在巡检路上,他不仅修好了管道,更接通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在呼中这片极寒之地,谢惠强用坚守诠释着“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的铮铮誓言。

image.jpg

谢惠强正在修理水管。

image.jpg

谢惠强对水井进行全面检修。

(本组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