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颠簸路”到“平顺道” 加格达奇道路开启“焕新之旅”

2025-06-30 07:47:20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春莹

“机动车道的坑来不及躲,车轮随时可能陷进去颠一下,司机为了躲坑再绕行到非机动车道上,这样太不安全了!”近日,加区多位市民被城区道路破损的问题所困扰。哪里破损?破损程度如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实地走访。

实地探访:

破损路面成出行“绊脚石”

清晨7点半,加区光辉路东段正值早高峰,李女士的轿车在连续3个坑洼间剧烈颠簸,车轮碾过直径半米的积水坑时,底盘传来撞击声。“去年刚补的坑,现在又挖开了,稍不注意就磕底盘。”她指着路面无奈地摇头。在光辉路与和谐家园交会路口,不足百米的路面有3处道路“补丁”,过往车辆为避坑频繁变道,汽车鸣笛声此起彼伏。

出租车司机张师傅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一幕:在东五道街与世纪大道交叉口,两个紧邻的深凹坑洼让避让不及的电动车骑手险些摔倒。“早晚高峰这里必堵,上周还有轿车为躲坑逆向行驶被抓拍。”他翻开维修记录,因路面破损导致的轮胎、底盘维修花费让他直呼“太心疼”。

原因剖析:

多重压力下的道路“病症”

“加区的道路并非养护不力,实在是‘病因’复杂。”加区城市建设与服务中心市政设施负责主任刘立涛站在破损较严重的路面旁解释说,光辉路路段最后一次改造维修是2014年,如今随着私家车保有量日益增加,日均通行量就达1200辆,远超设计标准2.4倍。冬季冻胀导致道路基层松散,春季融雪水渗入路基形成“海绵效应”,加上重载车辆反复碾压等因素影响,城区内一些主次干道及部分小区的道路入口便出现了坑洼裂缝等破损状况。

破局之路:

系统治理开启“焕新工程”

面对群众诉求,加区城市建设与服务中心启动“道路焕新”专项行动。在光辉路施工现场,铣刨机正剥离破损面层,摊铺机紧随其后铺设热沥青,压路机来回碾压形成平整路面。“我们采用‘问诊—开方—根治’三步法。”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马世良介绍,首先对加区15条主次干道进行普查,精准定位422处结构性病害、31处路面塌陷井具,对4条主要街路大面积龟裂情况进行统计,然后针对不同破损程度,实施铣刨重铺、调平、灌缝等差异化修复,同步优化交通组织,对高频修补路段设置警示标志。

截至目前,工程已投入施工人员320人次、机械150台班,完成路面修复5058平方米。在生态家园小区入口处,曾经的“补丁路”已焕然一新,居民王宇函看着有序通行的车辆感叹:“终于不用绕路走非机动车道了。”

针对市民关心的“如何避免反复维修”问题,市政部门透露,此次修复首次引入抗车辙沥青和纤维增强技术,关键路段设计使用年限提升至10年。同时,正与交通部门联动,规划重型车辆绕行路线,从源头减轻主干道压力。目前,加区破损路面修复已全面完成。

暮色中,车辆平稳驶过修补过后畅通无阻的路面。当“烦心路”变身“顺心路”,这场始于路面破损的修复,正在升高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


image.jpg

修路的工人们将骨料与基层材料填平,为压路机工作做准备。

image.jpg

压路机将路面材料压实。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禹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