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老师进行思政“金课”《刻印时代担当》展示。
思政精品课程教学示范。
(本组图片均由邵书缘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任露露
“面对时代重任,实验中学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航标,深入挖掘大兴安岭的宝贵精神财富,制定《思政课一体化项目建设方案》,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单兵突进到‘课程思政’整体协同的战略升级……”近日,一场以“深化育人实效,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全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在大兴安岭实验中学举行。全区百余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于此,共同探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会场上,大兴安岭实验中学校长的分享直击人心,与会人员频频点头,掌声如潮。
这热烈的反响,不仅是对一所学校探索实践的肯定,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时代强音的深切共鸣。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的核心要义。近年来,大兴安岭实验中学立足“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以思政课程为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构建起“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育教学新生态。今年,学校被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评为“全省思政课建设教研基地联盟学校”。
在祖国版图最北端从事教育,教育者们既要当好“国门哨兵”,更要成为塑造灵魂的“匠人”,如何讲好“大思政课”,交出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带着这份思考,记者走进了大兴安岭实验中学。
破题“大思政”:
课是载体,思政是灵魂,“大”在格局
如何让“国家需求”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顶层设计是关键。
“最初我们的理解也有过偏差。”大兴安岭实验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负责人刘娜告诉记者:“曾以为带学生看看场馆就是‘大思政课’,后来才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大思政课’,是要把一门关键课程拓展为一种立体育人的生态。”为此,学校结合“最北”地缘优势,将育人目标凝练为从“会做题”向“能做事”“懂做人”提升,在顶层设计上稳步推进——
2021年,思政课教师先行探索情景化教学。例如,在《公共参与:假如你是第一书记》一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先展示脱贫攻坚成就和驻村书记图片,将学生代入“第一书记”角色;接着引导他们制定扶贫方案并分析优秀案例;再通过观看真实扶贫纪录片,对比方案差异,总结成功经验并链接教材理论;最后引导学生畅谈感悟,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
2024年开始,推进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到了2025年,学校充分挖掘我区特有的红色文化、林区精神和生态文明资源,制定了《大兴安岭实验中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路径与模式,至此,完成了思政课与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
思政“金课”:
精烹细制,让思政教育有滋有味
蓝图绘就,重在施工。如何让思想的“种子”在课堂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兴安岭实验中学的答案是:倾力打造思政“金课”。
学校联合数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共同开发了《二项分布》《百年征程共和梦——辛亥革命》《刻印时代担当》《非遗音乐中的家国情怀》等9门特色课程,并启动“思政金课”工程。教师们共同打磨教案,制作微课资源包,并通过学校公众号和云平台,将成果分享给全区的思政教师及兄弟学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在“金课”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鼓励“老带新”,大胆启用青年教师,允许“试错”创新。新入职的班主任张雨柔最初对如何上好新时代班会课颇感困惑,她说:“既不清楚班会课与团课的区别,也不确定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班会切口。”经过思政一体化建设小组的持续磨课、交流、反思与总结,最终确定了‘以平凡致敬不平凡,以小我探究大我’的设计思路,从而带动青年教师对新时代班会课的宏观架构与整体思路形成了更系统的认识。
针对不同校区的特点,学校采取了差异化策略。西校区教师引导学生从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挖掘思政教育点;东校区教师结合学生生涯规划,从职业选择切入进行价值引导。这“一大一小”两个实践切口,不仅让班会课变得鲜活起来,也为教师参加相关比赛积累了宝贵经验。学生孙博铭说:“以前觉得‘大道理’离我们很远,现在老师带着我们从身边小事讨论起,像怎么解决同学矛盾、维护班级环境,反而更能明白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今年,学校公众号开设了“思政一体化建设”专栏,下设“思政同行”和“育人有方”两大板块。专栏内容经过严格审核后定期推送,成为全区思政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
“政•青春”品牌:
将家国情怀融入青春血脉
“政·青春”是2016年诞生的思政课活动品牌。回顾其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2016年至2024年的1.0时代,“政·青春”的核心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2024年开启的2.0时代,“政·青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立体浸润的育人新路径。
纵向贯通,打破学段壁垒。刘娜向记者介绍:“今年,我们联合加区育才小学、漠河市立人学校、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首次共同开展了‘同备一堂思政课’活动,主题聚焦‘绿脉薪火传,富路拓新篇’。参与其中使我对如何整合、利用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有了全新认识。”
横向融合,实现课程协同。明确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备课环节,并作为教师赛课的重要评价标准。
立体浸润,深化实践育人。打造更立体的浸润式育人环境,学校将持续深耕——
乡土实验:深度挖掘本地育人资源,建设乡土育人资源库,将思政教育根植于家乡沃土;
红色宣讲团:选拔优秀共青团员和毕业生,组建“林区故事我来讲”巡讲团,让本土红色故事响彻兴安大地;
模拟法庭: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深化合作,每学期举办一次覆盖全区的模拟法庭活动,让法治精神在实践中生根;
社会实践:组织“林区生态调研”“乡村振兴服务”等主题实践,学生形成的调研报告直接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让行走的课堂真正“走”出深度。
2.0时代的“政·青春”,不仅关注学生成长,也重视教师发展;既延续了精彩活动的传统,更聚焦于学科育人的深层融合。面对地域偏远、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学校一方面积极争取接入优质线上资源,另一方面更坚定地“向内深挖”——极寒气候成为磨砺意志的天然课堂,广袤林海成为生态教育的绝佳现场,红色历史和民族文化成为最鲜活的教材。
展望未来,“政·青春3.0”何时到来?刘娜认为,也许需要五年时间——从顶层设计的落地生根,到实践的反复检验,再到新经验的成熟定型,如同林木生长,需要时间的酝酿。但有了1.0的坚实奠基和2.0的锐意拓新,全体教育者满怀信心,静待那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3.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