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乌日娜
加区育才小学的少年罗列,获得2024年度黑龙江省“新时代龙江好少年”荣誉称号,他如初升的朝阳,在孝亲的温厚中扎根,在读书的求索中蓄力,更在报国的憧憬中扬帆起航。13岁的少年,正以奋斗之姿,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序章。
故事里的孝心 日常里的暖阳
罗列出生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孝亲敬老早已成为他生活的日常。
“你看,孟母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图的就是个好风气、好教化呀。”罗列奶奶对罗列讲道:“人这一辈子,先得学会感恩,懂得疼人,根扎得稳了,往后才能长直长高。”奶奶的话像是春日的细雨,悄悄落在他心里,让他明白,孝顺不只是听话,更是像孟母庇护孩子那样,用真心去疼惜身边的人。
面对记者的采访,奶奶孔荣一提起孙子,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我这孙子啊,不用他将来多有出息,成多大的才。”她看着在厨房帮家人洗碗的罗列,语气里满是期盼,“我就盼着他能做个有美德的孩子,在家能想着帮衬家里,出门能体谅旁人,心里装着‘敬’字、‘善’字,比啥都强。”
罗列回到家里,更像个“小大人”。就连攒纸壳子这样的小事,也透着股认真劲儿:放学路上看到别人丢弃的纸箱,他总会弯腰拾起来,拆开叠平塞进书包;家里的快递盒,他也分门别类收在阳台角落,攒到一定数量就扛去废品站。罗列说:“这些纸壳子回收了能再利用,既不浪费,攒下的钱还能捐给公益项目,多好呀。”
“罗列是个十分贴心懂事的孩子,他总是能想到为我们做一些小事儿。”罗列妈妈骄傲地说道,每到下午放学回家,他总会主动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家里人减轻负担,他还常与奶奶促膝长谈,分享生活感悟。
罗列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他心中的责任,用一次次主动的分担回应着家人的期许——原来最好的孝顺,从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把“疼人”二字,悄悄融进了举手投足里。
书页里的热爱 墨香里的风华
爱读书,是罗列家的风气,更是罗列成长的基石。近日,记者来到罗列的家中,一走进他的卧室,就被一面靠墙的书柜吸引了目光,不算宽敞的空间里,“顶天立地”的书柜被塞得满满当当,从《论语》《史记》等线装古籍,到鲁迅、沈从文的经典文集,再到余华、莫言的当代佳作,甚至还有几本翻得卷了边的外国名著,码放得整整齐齐,随手抽取一本,扉页上还留着他写的批注,稚嫩的字迹下藏着少年人独有的思考。
“这孩子的书,多半是我‘淘’来的。”罗列的爷爷在一旁笑着补充,“年轻时攒下的书,他小时候总缠着要去翻,后来自己也学着往家里带,说是‘要给书柜增添新伴’。”正是爷爷从小对罗列的耳濡目染,让罗列对书籍有种近乎本能的亲近。罗列妈妈也说:“我爸爱在午后用手机听《三国演义》,罗列也搬个小板凳凑着耳朵听,先是当故事听,后来上学学到一些名著经典章节片段,他渐渐地从‘看热闹’变成了‘品滋味’。”
这份在墨香中沉淀的力量,也让罗列在成长路上收获不少认可:
——2022年获得黑龙江省中华好家风读书活动一等奖。
——2023年获得全国中华好家风读书活动二等奖。
——2024年获得黑龙江省“新时代龙江好少年”荣誉称号。
——学校选拔罗列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宣讲员,他多次带领大家学习习近平爷爷的讲话,相关事迹被国家级杂志《中国火炬》登载。
读书养心性,文字如清泉,慢慢浸润出罗列沉稳的性格底色与通透的认知世界。“爷爷总说,书里藏着前人的脚印,跟着走,路就不会偏。”罗列的语气满是笃定,诉说着一个少年在祖辈的熏陶下,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慢慢长成有温度、有厚度的青春模样。
少年心中的家国 行动里的担当
在班级里,罗列这位“小班长”从不用言语强调责任,行动却总是走在前面。早读时他是第一个捧起书本领读的人,课间操后会默默捡起散落的纸屑,遇到同学为难题犯愁,他总能放下手中的事耐心讲解。更难得的是,他总把家里的藏书打成捆带到教室,《红岩》《林海雪原》这些红色经典,《昆虫记》《海底两万里》这类科普读物,在同学们手中传了又传,他常说:“好书就该大家一起读,才不辜负成长时光。”
同班同学郭沛彤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主题班会上,罗列讲“强国复兴”时的样子,“他没说什么大道理,就讲焦裕禄在兰考战风沙、栽泡桐,讲袁隆平爷爷蹲在稻田里的背影,最后说‘我们现在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接好这接力棒’。”她说道,“我忽然觉得,‘担当’这两个字,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走出校园,这份热忱也从未褪色。社区组织环保志愿活动,他拎着垃圾袋在绿化带里蹲半天,连烟头都细心清理;路口当“小小交通员”,顶着大太阳站得笔直,提醒行人遵守信号灯。同班的孙明瑞总说:“有罗列在,就觉得做公益不是件枯燥的事,他会一边捡垃圾一边讲‘垃圾分类里的环保大道理’,大家笑着笑着就把活儿干了。”
书里的情怀,早已悄悄融入他的心里。读《中华好家风》,他在笔记本上抄下“家国同构”四个字,说“家里的孝,国里的忠,道理相同”;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精忠报国”的诗句,他会攥紧拳头,说“古人的风骨是刚硬的,我们这代人也不能软”。班主任张兰华老师最懂他这份执拗:“罗列的书包里,总放着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扉页上写着‘多读书,读好书’——那是他记在心里的话。他读党史,讲红色故事,眼神里的光,比课本上的字还亮。”
这份藏在日常里的赤诚,让他在成长路上脚步愈发坚定。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读好书,做好事,守好心中的光,就是对家国最好的回应。”
奶奶孔荣(左一)提起孙子罗列,满是欣慰。
主题班会上,罗列向同学们分享经典书目中的精彩故事和自己的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