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任露露
清晨7点50分,即将升入初二的学生小袁已背起书包出门。从7月12日起,他的暑假便被一张课程表锁定:每天早8点到晚5点,需要学习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四门课程。仅剩的1小时午休,也常在父母的车里度过——吃着装在保温盒里的饭菜,看着车窗外的街景飞速掠过,饭后小睡片刻,车门便再次打开,父母便催促他赶赴下一堂课。这样的节奏,要持续30天。
A 一个孩子的日程 一群家长的选择
“这个暑假最想做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小袁停顿片刻,声音低了些:“就想多和同学们出去玩,最好能和妈妈去河边钓鱼。”这份朴素的愿望,却被密集的课程覆盖。被问及是否对这些课程感兴趣时,他摇摇头说:“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但大家都要上,不止我一个人,成绩好点,父母开心,老师看重,总归是好的。”在家长李女士的规划里,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四科的学科类培训是“查漏补缺”,中考占10分的滑冰课是“刚需加分”。“孩子自学效果一般,成绩提升空间很大,别人都在补,我们不补就等于退步。”即便清楚“双减”政策对学科类培训的规范要求,她仍选择了为孩子报补课班。
小袁的保温饭盒,每天中午在车里被匆匆打开又合上。补习班楼下,总有几位等候的家长,低声交流着哪位老师更“押题精准”,哪家机构更“提分明显”。当升学的天平仍明显倾向分数,进入优质高中、大学的竞争压力逐级传导,补课在众多家庭的权衡中,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即便“双减”政策持续收紧学科类培训,这股需求并未消散。小袁每日匆忙的脚步、那未能成行的钓鱼计划并非个例,成为这个夏天孩子们共同的经历。
B 治理与疏导并重 破解“补习热”困局
面对暑期校外培训需求与“双减”政策要求,我区如何开展治理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地区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科员靳冬娇。
靳冬娇介绍,针对学科类培训,我区成立了以行署副专员为总召集人、地区教育局局长为召集人、2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构,印发实施方案,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常态化检查校外培训机构,重点打击以“众筹私教”“家政服务”“研学”等名义隐形变相开展的学科培训。此前已在大兴安岭教育公众号和大兴安岭行政公署网站上公布了举报电话,欢迎群众监督举报。
“治理工作确实有难点。”靳冬娇坦言,“部分家长提分需求迫切,甚至协助机构规避检查,加之违规点隐蔽、转移快,增加了查证难度。”她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区教育局及各县(市、区)教育局都组建了校外执法队伍,配备执法记录仪确保执法过程规范透明。
“光靠查处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要把孩子们引向健康、有意义的假期生活,把假期真正还给孩子。”基于这一理念,教育部门同步着力构建“疏导矩阵”:一方面,积极拓展公益托管服务,依托社区的“放学来吧”开设暑期课堂;另一方面,推动各地开展红色思政教育、阅读、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活动;倡导学生保证每日不少于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
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靳冬娇表示已加强规范管理。“所有审核合格的机构,都已经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全流程监管。”她提醒家长:“应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进行选课缴费,并且避免一次性向机构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预收费用,一次性缴纳费用不要超过5000元。”她还介绍,暑期将联合消防、应急等部门对培训机构进行安全检查,落实机构安全责任。
C 专家建议:假期“留白”助力孩子成长
大兴安岭地区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心理专家熊梅指出,无论这些补习班打着“学科冲刺”还是“兴趣培养”的旗号,长期连轴转下来,会消耗孩子们的心力,也挤占了他们多方面成长的空间。
从心理状态来看,持续被学习任务驱使,孩子很容易焦虑。作业量大,课程密集,孩子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担心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情绪波动便会加剧。当学习从有趣的探索变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也会逐渐消退。另一方面,补课侵占了太多时间,孩子缺乏参与集体互动的机会,不利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建立深厚友谊。单一的补课模式,也限制了他们接触多元事物的机会,好奇心与创造力自然难以得到激发。
熊梅建议,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有益心理健康的假期,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赋予孩子一定选择权,让他们能自主安排部分时间;二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包括睡眠与休闲活动;三是支持孩子探索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四是增加与家人、朋友的互动交流;五是引导孩子参与志愿服务或亲近自然等社会实践。同时,特意留出一些看似“无聊”的空闲时间也很有价值,这有助于孩子自由想象、发掘创造力并学习自我调节。
遵循这些建议,是破解“暑假变学期”困局的关键起点。根本而言,这需要一场深刻的观念转变:当“别人都在补”的焦虑不再主导选择,当“留白”被视作成长的必需,童年被“偷走”的时光,才有望真正回归。这需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更需要每一个家庭和社会单元重新定义“成功”与“幸福”的标尺。
“放学来吧”的手工课堂上,孩子们高举作品笑容灿烂,他们在实践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收获成长。
“放学来吧” 的老师教孩子们编织挂件。
补课间隙,孩子在车内匆匆扒饭。